关于藏传佛教的禅思想与内地禅宗思想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成两方面:一是有关内地禅宗思想对藏族地区影响的研究;一是对藏传佛教存在禅思想的肯定及对此的描述。前者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一书为研究的开端。戴密微在此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8世纪末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内地禅师在吐蕃地区传播禅宗的状况,以及他们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顿渐之争”。[1]美国佛学研究者Dr.McRae在其《北宗与早期禅佛教的形成》一书中也提到这次汉印顿渐之争,另外他还指出在此之前赤松德赞几次派遣使者到四川,追随净众宗无相、保唐宗无住学习禅法并在吐蕃地区传播了他们的教法。[2]国内藏学家王森在其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提到这次论争,并指出虽摩诃衍那等内地禅师在辩经失败后离开了藏地,但他们的禅宗教法在西藏的影响并没有断绝。[3]后一方面问题的研究资料相对少些,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只有班班多杰教授和刘立千先生有过论述,但他们的论述不是以此为主要论题,而是在研究藏传佛教各宗派的教义时约略提到,没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旨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藏传佛教的禅思想并勾画出它的特色,以待方家指正。
禅思想的特征
“禅”原为古印度各宗教共同遵循的使心念安定的修行实践,佛教也把它作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它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或“思维修”,意指住心一境而冥想佛理。随着印度佛教传入,禅法经典也传译到中国,后汉安世高为禅教学的创始者,他所译禅法多属小乘禅法,后有后汉支娄迦谶、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出大乘禅法。印度禅法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逐步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以“禅”思想及其修行方法为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宗派——禅宗。对于禅法思想的类别,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有概说:
……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又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法有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4]
禅为三乘学人的共法,然由于见地不一,形成不同的禅类。外道禅因执有异于佛教的计着(一般有常、断二义),且上下两隔,一心就此分裂;而凡夫禅虽不异计,而正信因果,修善断恶,然有欣悦上界厌恶下界的二相分别,上求人天善果,下厌三途恶趣,没有超出三界之外;小乘禅虽悟人我空,然对真俗二者犹有取舍;唯有达摩门下所传,是直指心源,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清净,具备如来种种智能德相,众生如能念念于此自心相应,无有取舍,则能当下成就,顿同佛体,这种禅法才是禅宗所传真义,宗密定义其为如来清净禅或最上乘禅。禅宗虽在其后因宗风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然总体看来,还是有共同特征的,大致可分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