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六经辨证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286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一。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病位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6个阶段,揭示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这种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篇》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指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病证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在于有汗或无汗加以鉴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所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指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还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或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因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而致,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但二者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而致,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踡卧、精神委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虚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少阴热化证则治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饮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6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病证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阴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即合病,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即并病。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Google
 
上一篇:淋证
下一篇:六淫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85.15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