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积证和聚证的合称。积证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多为脏病;聚证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由于积证和聚证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常以二者并称。中医文献中的癥瘕、癖块、痞块以及伏梁、痞气、肥气、息贲、奔豚(贲豚、奔豚气)等疾病均属积聚范畴。积聚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腹腔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病因病机
积和聚的病因相同,病机相关,证候各异。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由它病转归,例如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致血瘀内结。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但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血瘀也必阻滞气机,故积和聚在病机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积聚一般初病属实,久则多虚实夹杂,后期均可导致正虚邪实。
辨治
积聚的辨证,首先应区别积和聚的不同。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病情深重、治疗也难;聚证则无明显积块,腹中胀气,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其次辨积证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积证病程较长,病程阶段不同,虚实也不同。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积块较小,质地亦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积块增大、质地较硬,形体消瘦,体质衰弱。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积块较大,质地坚硬,消瘦明显,机体虚衰。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为消聚为主,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重在活血。并要区分积证不同阶段,掌握攻补分寸。聚证多见实证,但反复发作、损伤脾气,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中,扶助正气。聚证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较好;但积证在摸到腹中积块之前,已经过了一段病程,当发展成积时,治疗大多比较困难。积证发病过程中,若失治、误治,常可转变为黄疸,或见吐血、便血,或转为鼓胀,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