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伤寒六经病中两经病证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时的称谓。合病是对六经病传变的补充,反映了疾病传变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常见有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
太阳阳明合病:既有脉浮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太阳表证,又见自下利或呕吐的阳明里证。表邪不得外泄,入里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吐;内迫阳明,下走大肠则下利。因其病势偏重于表,故用葛根汤解肌发汗,双解太阳阳明之邪,表邪去则下利止。无下利而见呕吐者,用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少阳合病:太阳病之发热、头痛与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脉弦同时并见。其表邪偏甚者,多见肢节烦疼,宜用柴胡桂枝汤两解之。少阳热盛、迫于肠胃而下利者,宜用黄芩汤清热和里;若呕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里、降逆止呕。
少阳阳明合病:既有胸胁苦满的少阳病,又有腹痛、下利、脉滑而数的阳明病。为宿食积于肠间,病的重心偏重于阳明,宜攻下积滞,用大承气汤。
三阳合病:脉浮大而长,面垢,自汗,热盛神昏,身重腹满,谵语,遗尿。三阳经同时受邪,而以阳明经热为主。宜用白虎汤直清无形之邪热,则溢于太阳、少阳经的热邪自解。三阳合病禁用发汗、攻下,因为病人自汗由热盛所致,并非太阳病表邪自汗;又以患者肠中并无实热燥屎,故不可用攻下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