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毫针或芒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的针刺疗法。一般针体长度在4寸(100毫米)以下(含4寸)者称为毫针。针体长度在5寸以上(含5寸)者,称为芒针(又称长针)。毫针刺入体表相应部位,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具体应用的技术方法有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进针
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掌握进针时的力量和针刺角度、深度,称为刺手;左手按压针刺部位或扶定针体,以固定腧穴皮肤,防止针体弯曲,并可避免疼痛,促使针刺感应的获得,称为押手。
进针的具体方法:包括指切进针法,适于短针;夹持进针法,适于长针;舒张进针法,适于皮肤松弛处(如腹部)。
进针角度: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临床上,针体与腧穴皮肤呈直角(90°),垂直进针,称直刺,适于肌肉丰厚处,如四肢、腹、腰部。针体与腧穴皮肤呈45°左右,倾斜进针,称斜刺,适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针体与腧穴皮肤呈15°~25°,沿皮刺入,适于肌肉浅薄处(如头面部),一针透二穴也可用此,称为横刺或沿皮刺、平刺。
针刺深度:针体进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针感而又不触及、损伤重要脏器为准。除根据腧穴部位特点来决定外,临床上还需灵活掌握。如形体瘦弱者宜浅刺,形体肥胖者宜深刺;年老、体弱者及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强壮者宜深刺;阳证、表证、初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蹠部宜浅刺,肘臂、腿膝处宜深刺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对项后正中、大动脉附近、眼区、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发生意外。
行针
又称针刺手法。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可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3种。
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的治疗方法。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一般情况,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出针
在行针或留针后,针刺达到一定治疗要求时,将针体退出体外的方法。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针至皮下,最后将针完全退出体外。在出针后,应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称为扪法。出针后亦可不按揉针孔,使邪气外逸,这是针刺补泻的一种,属于开阖补泻的泻法。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脱漏。并嘱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控制刺激量。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羸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③对于孕妇针刺不可过猛,针感不宜过强。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劳宫、涌泉、行间、太冲、十宣等穴不宜针刺。④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⑤对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重病人慎用针刺。⑥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对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眼区和顶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也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损伤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不良后果。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