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寒湿困脾证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356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因寒湿之邪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功能失常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常见于痰饮、泄泻、霍乱、黄疸、水肿,以及西医学的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肾炎等疾病。

寒湿困脾证多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反过来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临床表现以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口腻不渴、大便稀溏、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为主,兼有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妇女白带增多,反映了寒湿内盛、脾阳不振、运化失职的病机特点。脾喜燥恶湿,寒湿困脾,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故见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寒湿流注大肠,传导失常,则大便稀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湿邪困脾,故肢体困倦沉重;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重如裹;寒湿阻滞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则见身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困遏脾阳,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寒湿下注,带脉失于约束,故妇女白带量多清稀;口腻不渴、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疗以温中化湿为法,常用胃苓汤、理苓汤、厚朴温中汤等方。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均属湿邪困脾之证,均见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大便稀溏、苔腻脉濡等症。但寒湿困脾除脾为湿困之外,还兼有脾阳不振、阴寒内生等病机变化,故常兼见腹痛、浮肿、尿清色白、苔白、脉缓等症。湿热蕴脾除湿邪困脾外,还兼有热邪,故常见小便黄赤、苔黄、脉数等症。治疗在健脾利湿基础上,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湿热蕴脾证应清热利湿。


Google
 
上一篇:刮痧
下一篇:和法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57.8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