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推拿方法之一。又作刮沙。其法为用边缘光滑的瓷器或硬币或角质板,蘸取植物油或温水,刮颈项、肩胛、背部或肋间等处,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多次,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止。刮痧具有舒筋活络、通畅经脉、驱除邪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痛、腹泻、食积、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病症。刮痧后,皮肤会出现红、紫、黑斑或黑疮,临床称为“出痧”,是一种正常的治疗效应,数天后可自行消失。刮痧后的一二天,被刮拭的皮肤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痒,或自觉体表冒冷、热气,皮肤表面出现风疹样变化等情况,均是正常现象。两次刮痧时间一般间隔3~6天,以皮肤上的痧斑完全消失为准。3~5次为一疗程。
临床注意事项:①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乳头禁刮。②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禁刮。③皮肤过敏、皮肤病及外伤骨折处禁刮。④心、肝、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⑤大血管显露处禁刮。⑥五官、前后二阴、肚脐处禁刮。⑦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颈部禁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