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疳证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176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特征的儿科慢性病证。多见于1~5岁儿童。起病缓慢,病情随病程延长而加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相当于西医学的营养不良。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引起疳证的原因很多:一是乳食无度,饮食不节,过食油腻、香甜及生冷食品,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脏腑躯体失于滋养,渐至形体消瘦,气血俱虚,而成疳证;二是喂养不当,母乳不足或过早断奶,未能及时给以辅助食品,导致营养不足,气血不能濡养脏腑、肌肉,而成疳证;三是由于疾病影响,如慢性泄泻、慢性痢疾、长期呕吐、肠道寄生虫病等,经久不愈,伤及脾胃之气,致使运化失常而成疳证。

疳证的治疗一般按早期、中期、晚期论治:①早期,形体略见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多数病儿厌食或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怒,大便或稀薄或秘结,舌苔薄白,脉象沉缓,为脾虚证。治宜和脾健运,常用七味白术散、资生健脾丸为主方。②中期,证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光泽,毛发稀黄,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多吃多便,舌质偏红、舌苔干燥,脉细弦,为疳积脾虚虫积证。治宜消积理脾驱虫,常用疳积散、杀虫健脾汤、枳术丸。③疳证后期,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为脾胃两虚、气血不足。脾胃两虚者宜扶脾养胃,方用参苓白术散;气血两亏者用八珍汤。

捏积、割治、刺四缝等疗法对疳证有一定疗效。四缝穴是奇穴,位于食、中、无名及小指4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

疳证的预防主要应注意饮食调护。婴儿期最好用母乳喂养,如母乳缺少,亦可用牛、羊奶,但须适当增加米粉、糕干粉、果汁等,以保证营养。小儿乳食应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要吃生、冷、硬食。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


Google
 
上一篇:肝阴虚证
下一篇:攻补兼施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11.32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