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通藏。五脏具有“藏”的特点,藏精、藏气、藏血、藏神为其共性,故又名五神脏。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广泛联系六腑和其他组织器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而五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脏在生理功能上各有专司,病证上也互不相同,其间的依存、制约、协调平衡关系,以及脏与脏,脏与腑乃至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主要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脏象学说来阐释。中医学对五脏的认识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不同,它不仅指脏器的形态、部位,而且主要包括脏器与气候的关系以及脏器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所反映出来的种种征象。
五脏藏精、藏气、藏神的功能早在《内经》中已有阐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心主血脉和神志,为全身血管的总枢纽,心脏通过血脉将气血输至周身。心又为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心(相当于现代认识的大脑的主要功能),在人体内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藏血、藏魂和主筋。疏泄即疏通、调达之意,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使体内升降协调,并调节情志,协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故肝又有藏魂的功能。肝血精气还滋养联络关节、肌肉的筋膜,维持人体的运动,因此肝主筋且关系人体的运动。脾主运化和统血,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并统摄血液不致溢出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为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且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肺又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并通过肺的气化将体内浊气排出。通过肺的肃降将吸入的清气以及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并将代谢后的无用水液下输膀胱。肾主藏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
五脏虽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它们的生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脏与脏、脏与腑、脏与人体其他各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见脏腑相关),而且与自然界亦密切相关,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大特点。中医学不仅用五行概括五脏特点,还用以表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时间、方位、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如春、夏、长夏、秋、冬之五季,东、南、中、西、北之五方,风、暑、湿、燥、寒之五气,筋、脉、肉、皮毛、骨之五体,泪、汗、涎、涕、唾之五液,目、舌、口、鼻、耳之五官,魂、神、意、魄、志之五志,酸、苦、甘、辛、咸之五味。五脏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生克来阐述。例如,五行中木能克土,在生理方面肝木疏泄正常,便是脾土正常运化的重要条件;而肝木疏泄太过或不及,也常常引起脾脏在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方面的障碍。掌握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对于分析疾病的病机、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五脏各有一条所属的经脉,分别联系着配属的腑,构成表里关系,称为“六合”,即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合三焦。
除五脏之外,也有人把心包称为“脏”,在五行归类上亦属于火,三焦与其配属。但由于五行理论在医学中运用的关系,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