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温病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193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疾病名。为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概述 早在《内经·素问》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此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的突破。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的观点,并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明代王履所著《医经溯洄集》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指出:温病不得与伤寒混称,其治法以清里热为主。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疠气,无论老幼强弱,触者即病;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这些认识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影响。迨至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与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后来吴鞠通又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发病 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邪(即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湿热、暑热、燥热、伏寒化温、疠气、温毒等。温病的发生同人体内在的机能状态即正气的强弱有关,正气充盛,温邪难以侵入致病;正气虚弱,温邪乘虚而入,导致温病的发生。

分类 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①按发病季节分: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称暑温、湿温,发生于秋季的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称冬温等。②按初起发病类型分: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③按传染性和流行性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大流行特征的一类温病称温疫,流行性小或不引起流行的称温病。④按病证性质分:以是否兼湿而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

辨证纲领 温邪作用于人体,由于正气虚弱,往往会导致人体阴阳、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失调或造成某些实质性的损害,并在人体外部表现出特有的证候。根据证候表现即可进行辨证、测知病机变化的状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温病辨证中,辨舌、验齿、辨斑疹、白㾦等诊法具有重要意义。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概括了温病的病理、病证、病程变化,临床主要意义是:①归纳了病变过程中出现的4种证候类型,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病的严重阶段。②概括了温病过程中病邪的传变和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温病的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入营血;也有卫分病不久,即见营分证,所谓逆传心包;但也有初病即见里证,传变自里而达外,表现为气分证或营分证;也有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

三焦辨证 以三焦为纲,在临床上归纳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证候类型,以及三焦病邪传变所涉及的主要脏腑。邪在上焦为温病初起,病变主要在肺,属卫分或气分范围。若逆传则邪可入心包,属营分或血分范围;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主要在胃、肠、脾、胆等,属气分范围;邪在下焦为温病之末期,病变侧重在肝、肾,多为血分范围,传变的一般情况是“始上焦,终下焦”,但也有一病即见中、下焦病证者。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反映卫、气、营、血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温热类温病;三焦辨证则是揭示脏腑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温热类温病。此外,就温邪传变而言,卫气营血传变是横向的传变,为温病由外至内的4个传变阶段,病情由轻到重,层次由浅至深;三焦传变则是由上至下的纵向传变。两种辨证方法的侧重面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但三焦辨证所揭示的脏腑病变部位,超越不出卫气营血所反映的病变层次和范围,故两者又相互联系和补充。

治法 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治法。①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见汗法)。②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③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④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见下法)。⑤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之症。⑥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之症(见熄风)。⑦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之症。⑧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之症。


Google
 
上一篇:心血虚证
下一篇:心阴虚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9]
 · 北京大观园 [3645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76.5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