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疼痛时常见呕吐,嗳气,吐酸,胃内烧灼感,胀满,饮食减少等症状。多由忧思恼怒、肝气郁结等影响脾胃或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中医的胃脘痛辨治。
病因病机 胃脘痛的病因有多种,可单一出现,也可合并出现,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有的简单,有的则较为复杂。胃脘痛的主要病因有: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气郁化火,火邪伤阴;气滞日久、瘀血内结。此外,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久病脾胃受伤,均可引起脾胃虚寒而胃脘痛。
临床辨治 胃脘痛的辨证以辨别寒热虚实为要点,但均可从虚实两方面进行概括。
寒、热证表现为:平素饮食喜热、胃痛暴作,得热即感舒适,遇冷痛增为寒证。如寒邪犯胃之胃痛多伴脘腹胀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为隐隐作痛,喜热喜按,遇冷痛增,舌淡苔薄,脉弱;胃脘灼痛,痛时喜得冷食、遇热食则痛剧,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虚证病情缠绵难愈,多痛缓而有休止,痛得揉按而暂感舒适多为虚证。如证见:①胃痛隐隐,喜按喜热,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舌边有齿印,脉沉迟或细弱,常因劳累或进食生冷而复发或加重,属脾胃虚寒证。治宜益气温中,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②胃痛日久,胃脘部隐隐灼痛,消瘦,口干,食少,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脉细数,属胃阴亏虚证。治宜养胃阴为主,常用麦门冬汤合芍药甘草汤。
胃脘部疼痛剧烈,有如针刺刀割,痛时拒按,按之更痛者多为实证。如证见:①胃脘部疼痛胀满并连及两胁,进食后疼痛加剧,得嗳气或矢气(放屁)后感到舒适,舌苔薄白,脉沉弦,常因精神抑郁、恼怒而复发或加重,属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胃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时拒按、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属瘀血阻络证。治宜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③胃痛有烧灼感,伴见恶心,呕吐,胃脘胀满,饮食减少,口苦,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舌质红且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中阻证,治宜补中、温胃、清热、燥湿数法兼施,常用半夏泻心汤。④因饱食而胃脘部胀满疼痛,呕吐不消化之物,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为饮食停滞证,治宜消食导滞,常用保和丸加减。
针灸对胃脘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穴位有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仓、梁门、合谷等,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适当的补泻手法。推拿、气功、食疗等治疗方法也可采用。
胃脘痛初起多属实证,患者如能保持精神愉快,注意调整饮食规律,不难治愈;久之则多见虚实夹杂或由实转虚之证,但若无并发长期吐血、便血或由胃痛转变为其他病证者,预后一般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