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多见于惊悸、不寐、胸痹、虚劳,以及西医学的心律失常、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心脏的正常搏动,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流动,以及心所主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有赖于心气的鼓动和振奋。若久病体虚、劳神过度、暴病损伤正气、禀赋不足或老年脏气亏虚,使心气不足以鼓动和振奋心脏功能,心神失养,血脉运行不畅,便出现心气虚证。临床表现以心悸、自汗、气短、胸闷且动则加重为主,伴见神疲懒言、精神萎靡、面舌色淡、脉虚等。上述表现反映了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不畅以及心神失养的病机特点。心居胸中,心气不足、心失其养、胸中阳气不振,则感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劳累耗气,故诸症劳累后加重;汗为心液,心气虚则心液外泄故多汗;心气虚常兼阳气不振,故神疲懒言、精神萎靡。气虚则无力运血上荣头面而见面、舌色淡;心主脉,心气不足则脉虚无力。临证以心悸与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损伤心阳,兼见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苔白滑等症(见心阳虚证)。心气虚而血行失畅可成为心血瘀阻证的病因。
心气虚的治疗以补心益气为法,常用养心汤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