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混杂未消化食物甚至水样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腹泻。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症状出现。主要因湿邪偏胜和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清浊不分、水谷相混。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在其病程中以泄泻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此病辨治。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主要为感受风、寒、湿、暑、热之邪侵袭肠胃;暴食、暴饮、过食油腻、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胃素虚、运化失司以及肾阳虚衰,不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等。故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湿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则是发病关键。
泄泻辨治 历代医书中,泄泻有多种病证名称和分类方法。现今根据临床发病特点,可将其分为急性泄泻(暴泻)和慢性泄泻(久泻)两种。
急性泄泻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多属实证。常见证型有:①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便,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等表证,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属寒湿或风寒夹湿泄泻。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用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属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如兼风寒表证时,可合香薷饮同用,以解表化湿。③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嗳腐酸臭,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属伤食泄泻。治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为主方。
慢性泄泻病程迁延日久,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的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多属虚证。常见证型有:①多有胸胁胀满,嗳气食少等肝郁症状,腹痛泄泻每因情绪波动时发作或加剧,舌质淡红,脉弦,属肝气乘脾泄泻。治宜抑肝扶脾,用痛泻要方加味。②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属脾胃虚弱泄泻。治宜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如伴脱肛,为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健脾止泻。如伴腹中冷痛、手足不温,为脾阳虚弱。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③黎明前泄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属肾阳不足泄泻(俗称五更泻)。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用四神丸加味。
急性泄泻日久不愈,可转为慢性泄泻,久泻也可反复急性发作。治疗时要注意初起不可骤用滋补固涩之品,以免使邪气留恋不去;久泻不止,不可过分应用分利水湿之药,以免阴液耗伤。此外,在治疗泄泻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或禁食荤腥油腻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