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即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通过分析对比,推断体内变化,获取与病证有关的诊断资料。为四诊之一。在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论根据 望诊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等理论进行的诊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如果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了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而表现为神、色、形、态等各方面的变化。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原因。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还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内容 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临床上,总体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神 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见望神。
望面色 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5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部位。见望面色。
望形态 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①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②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的诊断方法。如面唇指趾的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和各种疼痛症状的表现,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运动困难、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且欲就寒,多为阳证;怕见人且欲就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如卧而踡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等。
望五官 五官(目、耳、鼻、口、舌)的变化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的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的病变。按中医五行配属关系,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故这些部位的变化与其所配属的脏腑关系更为密切。
望前后阴 通过观察病人前阴、后阴进行诊断的方法。前阴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后阴即肛门。前阴和后阴位于人体下部,称为下窍,与人体头面上窍(五官)相对。上窍与下窍计有9个,称为九窍。前阴与肝、胆、肾、膀胱以及太阳、少阴、厥阴、少阳、阳明等经有关,望前阴可诊断有关脏腑经络病变,还可诊断阴肿、疝、阴缩、阴挺、阴疮等局部病变。后阴与肺、脾、胃有关,其局部病变则有肛裂、痔瘘、脱肛等。
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五脏六腑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将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以维持其温煦荣润的作用。所以,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可了解病邪性质与脏腑气血盛衰状况。
望脉络 包括小儿指纹、鱼际络脉、指甲形色等,通过诊察,用中医相关理论分析其变化,以作诊断病证的参考和依据。
望排出物 包括望痰涎涕唾、呕吐物、大小便、经带和脓液等的形、色、质、量,以了解病证的情况。
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而全身神气的存亡又是生死吉凶的重要指征。在临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结合形态、头面五官、皮肤等望诊方法,可对脏腑病变的诊察提供一定的诊断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