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对病人精神意识和生命活动状态进行总体观察的望诊方法。主要是对病人的目光神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面色表情等方面的观察,以辨别脏腑精气的盛衰。
原理和临床意义 在中医学中,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状态总的体现,以全身的精神意识、思维语言、感觉运动等情况为主要标志。神的盛衰是人体健康状态的标志之一。神与精、气相互滋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样,神的盛衰标志着精、气的盈亏。神以五脏功能活动和所生精气为物质基础,神的各种表现又与五脏功能有关。因此,望神也可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
主要内容 望神的重点是眼神、表情和行为语言反应,其中,以面部表情与眼神为主。在临床上,望神须着重鉴别得神、失神、假神和少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得神的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应答反应迅速,两目活动灵敏、神采内含,面色明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动作举止如常,体态自如,呼吸平稳,为健康人或虽病而预后良好的征象。失神即无神,是精亏气损神衰的表现。失神的表现为神志昏迷,语言失常,应答反应消失,两目活动迟钝、暗淡无光,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动作举止反常,烦躁不安,强迫体位,呼吸异常,是疾病危重、预后不良的征象。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如久病、重病者,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声音洪亮,面部颧赤如妆,食欲增强等。因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所致,为阴阳即将离绝的濒死征象。假神由失神转化而来,须详细了解以往病情,全面分析脉、舌、症状和其他诊断资料,予以鉴别。神气不足,又称少神,常见于虚证,是正气不足的缘故,表现为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之证,与失神迥然不同。
精神意识异常与脏腑精气虚衰而致的失神不同,如烦躁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所出现的精神失常,多因五脏功能失调和病邪(火、热、痰、风)内盛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