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望面色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208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以面部颜色和光泽变化为主要观察对象的诊察方法。属望诊范畴。中医在临床上将人体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其变化以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望面色又称为面部五色诊。

原理和临床意义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部表现。五脏六腑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面,表现为各种色泽变化。根据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五色配五脏,即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五色变化能反映精血盈亏,光泽的变化能反映神气的盛衰。因此,望面色变化可了解内在病变。望色也可察神,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五色的变化反映于面部,往往和出现部位有关,各部位又与脏腑相对应。色泽与部位结合,对进一步了解病情、正确掌握病变所在、判断疾病预后有较重要的意义。

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面部的各部位分属五脏六腑。根据《内经》记载,临床上有两种配布法:①《灵枢·五色篇》配布法。面部和脏腑相应的位置是:庭(前额发际正中)为面首,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年寿左右两侧为胆,年寿之下(准头)为脾,准头两侧(方上)为胃,颧下属大肠,大肠外侧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鼻端以下为膀胱、胞宫。②《素问·刺热篇》配布法。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肺。原则上以前一种为主,后一种可作参考。

望色十法 清代汪宏据《内经》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浮,是色显于皮肤之表,说明病邪在浅表,病情尚轻;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说明病邪入里,病情较重。清,是面色清洁明润、舒展均匀,其病多属阳证;浊,是面色晦暗混浊、惨淡不洁,其病多属阴证。微,是色浅淡,为正气不足;甚,是色深浓,主病邪亢盛。散,是色疏散而开展,常见于新病或病将痊愈;搏,是色壅滞某部,常见于久病而病邪积聚者。泽,是面色明润光泽,气血充盛;夭,是面色枯槁、缺少光彩,说明气血虚弱,是生命垂危之象。运用望色十法,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具有望色纲领的意义。

常色与病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现,是精神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光明润泽)、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的表现。常色因时间、气候、环境等变化,又有主色、客色的区别。主色是终生不变的面色,由遗传或环境而致面色偏白偏黑、或红或黄等。客色是随四时、昼夜、气候变化而有相应变化的面色,如白天气行于阳,面色光辉而外映,夜晚气行于阴,面色明润而内含;晴天面色红润,阴雨天面色偏暗等。主色和客色都属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在于无其他异常病症,临床须予鉴别。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异常变化。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与出现时间和部位分布不一致),或某色独见,都是病色。病色根据其光泽变化,又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疾病预后良好。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说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虚竭而不能荣润于面,疾病预后不良。临床上,可根据病色的光泽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如善色转为恶色,面色由润泽而转为晦暗,表明病情加重,疾病恶化;恶色转为善色,面色由晦暗而转为明润,表明病情减轻,疾病好转。

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不同,其所主病证也不同,称为五色主病:①青色为肝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以肝病为主。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血行不畅,面色青黑;疼痛甚则面青而呈阵发性,由经脉瘀滞不通、血无以上荣于面所致;瘀血是血脉不通、凝滞于局部的病变,也可呈现面色青紫,而且舌质可有青紫瘀斑征象;小儿惊风,由肝阳偏亢、风火内动、血不养筋所致,因气血无以上润于面而面色发青,并伴发热、抽搐等症。②赤色为心色,主热证,以心病为主。心主血,血得热则行,热盛则血脉充盈,血色上荣于面,所以面呈红赤色。如外感实热或脏腑实热内盛,则面部通红、舌红、脉数,伴发热烦渴等症;如肾阴虚亏、水不济火、心火上炎,则两颧潮红、面色娇嫩,伴盗汗、心烦、手足心热等症。至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多由虚阳上越所致,是真寒假热的危重征象。③黄色为脾色,主湿证和虚证,以脾病为主。脾主运化,脾不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所以面色发黄。淡黄而无光泽,称为萎黄,常见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由脾虚虫病失血所致。面目和全身皮肤色黄,为黄疸病主症,由湿邪引起。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色晦暗如烟熏状,属阴黄,由寒湿郁阻所致。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伴食欲不振、腹大青筋等,为疳积,由脾胃不调、积滞内聚所致。④白色为肺色,主虚证、寒证,为气血亏损征象,以肺病为主。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滞,经脉收引,都可导致面色白。面色㿠白虚浮或苍白,多为阳虚,如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暴脱。面色淡白或㿠白,为脾肺气虚,如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为血虚。里寒证,腹部剧痛、身体战栗,面色也呈苍白色,如肺胃虚寒,则面色淡白、舌胖淡。⑤黑色为肾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以肾病为主。由于肾阳虚亏、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不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所以面色黧黑。颧与颜黑为肾病,面黑而干焦,属肾精久耗、虚火伤阴;面黑而暗淡,为肾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眼眶周围发黑,可见于肾虚、水饮,也可见妇女寒湿带下证。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青紫,为瘀血证。五色主病在临床应用时,应结合面部各分部和望色十法,并与脉、症等资料综合分析,才能获得较正确的判断。

色、脉、症合参 面色、脉象(见脉诊)、症状都与疾病相关。在一般情况下,三者变化相应出现。例如肝病面色青,脉弦,胁痛、口苦、目眩;脾病面色黄,脉濡,腹胀、泄泻等,都是色、脉、症相应的征象。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色、脉、症的出现不相应,如面色泛红如妆,发热,脉沉细无力、似有似无,色、症表现为热象,而脉象表现为寒象,此时结合其他资料(如口渴而不欲冷饮,身体踡缩、畏光等),则可得到真寒假热的诊断结论。病症与面色的相应与否,常可据以判断疾病的预后。病症与面色相应,如肝病见面青,为正病正色,为疾病正常发展的现象。病症与面色不相应,称为病色交错,是疾病异常发展的表现。如肝病见面黄,或赤,或白,即为病色交错。在病色交错中,可根据五行理论判定疾病顺逆预后。如肝病见面黑,黑色属水,肝病属木,水生木是五行相生关系,为顺证,预后良好;肝病见面白,白色属金,肝病属木,金克木是五行相克关系,为逆证,预后差。临床上,病症与面色相生相克的关系必须灵活掌握,与其他诊察征象综合分析,特别在病色不应时,须结合面色的光泽度作进一步判断。如面色枯槁不润泽,虽病、色相生,也难调治;如面色明润内含,虽病、色相克,仍当救治而有向愈的可能。


Google
 
上一篇:脱疽
下一篇:望神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25.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