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法则之一。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调和并恢复相对平衡。中医学认为,当人体内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时,人体是健康的,反之则为病态,须加以治疗。
调和阴阳法则的具体运用,从方法上可以概括为损其偏盛和补其偏衰两个方面:①损其偏盛。即对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用苦寒药物以清泄其阳热(如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阳热平则阴阳自和、疾病自愈。再如寒邪亢盛的寒实证,则用温热驱寒的药物,以温散其寒邪(如温经散寒、温里通下、温经通络等),寒邪去则阳气自复,阴阳互济则健康自可恢复。另外,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阳或阴偏衰的情况存在,若已引起相对一方偏衰时,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②补其偏衰。即对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临床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因其阳亢是由阴虚所致,故应以滋阴的方法治疗,阴液充足,亢阳自平,即所谓滋阴潜阳。若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应补其阳虚以制其阴寒。如属阴阳两虚,则当阴阳双补。因为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的偏衰又可互相影响,因此,在治疗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此外,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所以,广义上能够纠正病理变化的许多治法,诸如寒热温清、虚实补泻、解表攻里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方法,都属于调和阴阳法则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