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痰饮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28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学中因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分为痰和饮两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留存于体内的这类病理性产物又可成为引致新的病证的因素。对痰饮的治疗应按患者的不同症状予以辨证论治。原则是先病而致痰饮,治病则痰饮自化;因痰饮而致病,除痰饮则病自愈。

沿革 痰饮一词,首出汉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张仲景时代所称之痰饮为现在的饮证,以痰饮停聚与侵袭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种。此时痰饮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诸饮的总称,狭义则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后世医学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加深了对痰的认识,认为痰饮既是体内病变的病理性产物,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而痰与饮在成因与致病上都有区别。

痰 既指排出体外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等痰凝之征象。临床上以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

病因病机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引起本内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因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肺津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辨证论治 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法则:热痰宜清,寒痰宜温,燥痰宜润,湿痰宜燥,风痰宜散,郁痰宜开,顽痰宜软。具体的辨证论治,一般按痰的所在部位进行:①痰阻于肺。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为痰。可见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咳出,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搏浮或滑。治疗以宣肺化痰为原则。②痰蒙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应以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③痰蕴脾胃。多由饮食不节,思虚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所致。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痰为原则。④痰郁于肝。多由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痰气互阻所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解郁化痰为原则。⑤痰动于肾。多因久病及肾,肾阳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肾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⑥痰留骨节经络。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如流窜于骨节经络,能导致气血郁滞、络脉痹阻。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软坚消结、通络化痰为原则。

饮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因其停聚与侵袭的部位不同,能引发一类病证。又因饮与痰、水相关,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饮又常被称为“痰饮”或“水饮”。一般将饮证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种,其中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病因病机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辨证论治 对饮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须掌握饮为阴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予温化,而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分清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在表宜温散发汗,在里宜温化利水,正虚宜补,邪实宜攻,如邪实下虚则攻补兼施,寒热夹杂又须温凉并用。具体分为: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气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Google
 
上一篇:胎萎不长
下一篇:天行赤眼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35.15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