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伤寒六经病之一。常见于外感病病程中,证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太阴病的性质为里虚寒证。病邪入里,胃阳旺盛则邪从燥化而为阳明病,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而为太阴病。临床所见腹满,呕吐,饮食不下,自利腹痛,大便清稀,口不渴,脉迟,舌苔白滑等证均为太阴虚寒证。治疗以温中健脾,祛寒燥湿为主。症状轻较的患者手足温、自利不渴,可用理中汤加减温中祛寒。若吐利严重,则可见口渴、四肢逆冷,当用四逆汤温阳益脾。如果太阳病表证未解而误用下法,以致腹满时痛,其证已属太阴,可用桂枝芍药汤解表和脾。若病人内有积滞,腹部实痛拒按,则宜桂枝加大黄汤,解表泄滞。脾胃同居中焦,故太阴病与阳明病关系最为密切,阳明病而中气虚者,即可转入太阴;太阴病而中气渐复者,也可转入阳明,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但是太阴虚寒犹在脾胃,如果治疗及时得当,预后尚好;若因失治误治,则可进而成为心肾阳虚,病情即趋于危重。
太阴虚寒证禁用苦寒攻下,即使是脾经有湿浊内蕴者,攻下药也属禁忌。不宜进食生冷水果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脾阳、妨碍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