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伤寒六经病之一。发生于外感病初期,病邪自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可见发热、恶寒、脉浮、头项腰脊强痛、无汗等表证。由于所感病邪的性质不同,病人的体质也有差异,故太阳病又有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疾病,与杂病中风不同)、伤寒等主要证型。
因风性疏泄、腠理疏松,证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太阳中风,又称太阳表虚证;因寒性收敛、腠理闭密、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太阳伤寒,又称太阳表实证。以上均为外邪侵犯肌表,经络受病,称为太阳经证。如表邪在经不解,邪热内传于膀胱,则为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型:邪伤气分,水液内停,证见烦渴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为蓄水证;邪伤血分,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正常、有如狂或发狂的精神症状,为蓄血证。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在表,以解表为主。太阳中风证宜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太阳伤寒证宜用麻黄汤解表散寒。太阳腑证的治疗,蓄水证宜用五苓散化气利水;蓄血证宜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别使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方。
太阳病可见各种兼证,如太阳病项背强而不舒,无汗者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中风、素有喘咳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外有表邪、里有郁热、无汗而烦躁者,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若外有表邪、里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喘,宜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太阳表证以汗法祛邪,必须掌握其禁忌。如表实无汗、平素嗜酒以及服桂枝汤后呕吐者,都不可用桂枝汤。伤寒患者尺脉微迟,或咽喉干燥,或小便淋沥,或素有汗证,以及各种失血证,因血虚津亏,故均忌用麻黄汤,若误用则使津液涸竭而致种种变端。
在太阳病阶段,及时正确治疗,可以避免疾病传变而较快痊愈,但若不能把握病机,用药有误,则变证迭出。
误汗的变证常有邪从热化,迫肺作喘,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宣肺泄热。热炽津伤,高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用白虎汤大清气热。热邪入里成实,大便不通,宜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误汗致虚,可引起伤阴伤阳,如汗后恶寒、营卫俱虚,宜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出过多,气阴俱伤,但表证未解、脉沉迟、身疼痛者,宜用桂枝新加汤。
误下的变证常有邪热内陷,肠胃热盛,下利热灼,喘而汗出,为热入胃肠,急当清里,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下利清谷,为脾肾阳衰,急当温里,用四逆汤。如误下而热邪内陷,与有形痰水相结,则成结胸,其证胸脘硬满疼痛,治当破坚荡实,方如大陷胸汤。若下后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相结,则成痞证,其证自觉痞满不舒,按之柔软而不痛,干呕,肠鸣,泄泻者,用半夏泻心汤。
误汗、误于吐下所致的主要变证,如阳虚阴盛、日烦夜静,宜用干姜附子汤。阳虚液脱,昼夜烦躁,宜用茯苓四逆汤。胃阳虚而水停中脘,宜用苓桂术甘汤。肾阳虚而水动于下,宜用真武汤。
此外,如误用火熏迫汗,火邪内攻,多致吐血、衄血或便血。若汗多伤阳、心神浮越,轻者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重者惊狂、卧起不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若因肾气内动,气从少腹冲胸,则为奔豚(奔豚气、贲豚),用桂枝加桂汤治疗。
太阳为六经之表,太阳病不愈可传少阳、阳明,也可直接传入少阴、太阴或厥阴,尤以少阴病为多见。如阳气虚弱、卫外不固,太阳表热证可转为不发热、唯恶寒、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虚寒证。
太阳病的治疗还可配合针灸。如太阳中风,初服桂枝汤后烦闷不解,宜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可增强疗效,针刺法也可用于预防病证传变,如太阳病发热,头痛,烦躁,脉数急,病邪将传入阳明,可刺足阳明经穴使其不致内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