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先天不足所致。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但日久也可阴损及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病变脏腑在肺、胃、肾,而以肾最为主要。消渴病日久不愈,可产生痈疽、白内障、胸痹、雀盲(夜盲)、耳聋、肺痨、肢体麻木等并发症。此病疗效较慢,用药宜缓,辨证准确、坚持治疗方可收效。治疗原则主要为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消渴病基本上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也具有消渴病的一些特点,可参照消渴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成;或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肺胃津液所致;或先天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虚与消渴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虚则精无所藏,以致精亏液枯而产生消渴;或因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耗伤阴精,以致阴虚火旺而产生消渴。
辨治 消渴病的辨证首先要辨年龄。消渴病多发于中年之后,但也有少年罹患者,年龄愈小发病愈急,发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中年之后发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具典型性,常类似于虚劳或先出现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其次要辨标本。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两者又互为因果。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以阴虚为主,最后可导致阴阳俱虚。再次要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消渴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诸多并发症则是此病的另一特点。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也有少数中年或老年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一些并发症就医而发现此病,临床上必须详为诊察。
消渴病证候虽有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之分,但临床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其他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其他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主,其他二者较轻。辨证论治时,应三者兼顾,只是在用药上有所侧重。
-上消 肺热津伤,以烦渴多饮为主。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常以消渴方加味。
-中消 胃热炽盛,以多食易饥为主。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常以玉女煎加味。如大便干结不解,可用增液承气汤。
-下消 内热伤肾,以尿频量多、尿液混浊为主。若证见:①肾阴亏虚。尿频量多,尿液混浊或尿有甜味,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治宜滋阴固肾,常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②阴阳两虚。小便频数,尿液混浊,甚至饮一溲一,进多少水液,排出多少小便,面色黧黑,腰酸腿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滋肾固涩,常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如阴阳气血俱虚,可用鹿茸丸。
在治疗消渴的同时,应注意饮食控制特别是食量的控制,适当配以新鲜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紧张劳累,以防反复。
消渴病的预后,取决于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程度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如出现相反情况,即由多食转为不能进食,标志着病情的恶化,如不积极抢救,预后多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