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湿邪
  发表日期:2020年3月9日  共浏览187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病因学概念。湿邪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本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夏秋之交,属六气之一。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湿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内湿则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生理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的性质。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于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

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的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沉重是指感受湿邪后,患者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袭肌表,留滞于经络关节,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阻碍,营气和卫气不能调和的缘故。秽浊多指湿邪致病后,人体各种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多眵、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黏滞一指因感受湿邪而引起的病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一指病灶部位多潮湿不净,排出物黏滞、舌苔腻、脉濡等。此外,湿邪致病还多见于人体下部,如妇女白带增多、淋证、泄泻、痢疾等,水肿也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外湿致病,多因患者伤于雾露,或汗出沾衣,水中作业,涉水淋雨,居于潮湿之处而致。发病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症状各异。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缩短、拘急或痉挛;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外湿侵袭人体,还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机特性,临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诊断,以为治疗依据,如寒湿相兼、风湿相兼、湿热相兼,或风寒湿三者相兼等。

内湿可因外湿侵入人体、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称为湿困脾土;也可因饮食不当、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因脾主运化,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脾脏虚损,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甚至积而成水。内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如上入胸膈,则可形成湿蔽清阳,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或胸络痹阻,发生胸痹胸痛。如壅结于大肠,又可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状。其病证性质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临床诊断湿邪,主要依据症状来进行,并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以及患者体质、情志和饮食起居等情况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治疗上依病证特点,可芳香化湿、淡渗利水、健脾、燥湿等,也可几法合用以增强疗效。


Google
 
上一篇:消渴
下一篇:十二经别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933.59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