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皮肤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等为症状特点的一类皮肤病。虽然皮损多种多样,形态各有不同,但均有多形性损害、对称性分布、瘙痒,并反复发作。发病率较高,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常复发。急性者多泛发全身,三四周可治愈;慢性者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容易复发,较难根治。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和养血祛风为原则。
湿疮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由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尘、羊毛、动物羽毛、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引起;有的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志变化、神经因素等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①急性湿疮。以湿热为主,常夹有外风。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可泛发全身,以面部的前额、眼睑、颊部、耳轮、口周围,以及肘窝、腘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等处多见。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面积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继而在潮红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此起彼伏,常因搔抓导致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最后痂盖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的皮肤,并有少量的脱屑。轻者微痒,重者瘙痒难忍,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皮损广泛者,伴有发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证。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一般3周左右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常由吃辛辣和鱼腥食物引起。②亚急性湿疮。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片糜烂和流滋,也可有结痂或脱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红、水疱及渗出的明显消退所形成;或由慢性湿疮加重所致。亚急性较易转为慢性,一般临床上亚急性湿疮与慢性湿疮很难明显区分。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胸闷、纳呆、便溏、苔腻、脉滑等证。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用除湿胃苓汤加减。③慢性湿疮。以血虚风燥,湿热蕴阻为主。皮损多呈局限性,有浸润、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中心常有抓痕、血痂及点状渗出等。其周围可有散在的小丘疹。多发于手足背、小腿伸侧、肘膝屈侧、阴部、股部及肛门周围等。瘙痒剧烈,呈阵发性,以睡前或遇热时加重。病程数月或更久,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细无力等证。治宜养血祛风、清热利湿,用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外治:急性者滋水多时用10%黄柏溶液湿敷;亚急性者用三黄洗剂搽,每日3~5次;慢性者涂青黛膏或黄柏霜。针刺: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配穴血海、三阴交、合谷。护理:急性者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等洗涤;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鸡、鸭、牛、羊肉等发物;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