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运用祛痰药排除或消散痰浊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治法。又称化痰。中医学认为,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可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痰病。痰不仅可以停留在肺也可以停留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痰所致的病证很多,祛痰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常用于治疗滞痰在肺而致咳喘咯痰,痰浊迷心而致的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在胃而致的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经络筋骨而致的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痰浊上犯而致的眩晕,痰气结于咽喉而致的梅核气等。根据痰的病因、性质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祛痰法又常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理气化痰等。
燥湿化痰 适用于湿痰证的治法。湿痰证多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所致,证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四肢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常用的燥湿化痰药有半夏、陈皮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
清热化痰 适用于热痰证的治法。热痰证多因火热灼津、痰热互结所致,证见咳嗽痰黄且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癫狂、瘰疬等。常用药有栝楼、贝母、胆南星、礞石等。代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消瘰丸。
温化寒痰 适用于寒痰证的治法。寒痰证多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证见吐痰清稀、咳嗽胸满、苔白滑、脉沉迟等。常用温化寒痰药有干姜、细辛、白芥子等。代表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润燥化痰 适用于燥痰证的治法。燥痰证多因肺阴不足、虚火烁津或感受燥邪所致,证见咯痰不爽且痰稠而黏、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常用药有栝楼仁、杏仁、贝母、天花粉等,代表方剂如贝母栝楼散、百合固金汤。
治风化痰 适用于风痰证的治法。风痰证有内外之别,治法有疏风化痰与熄风化痰两种。疏风化痰适用于外风挟痰证,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咽痒、舌苔薄白等,常用宣散外邪的药如荆芥、苏叶、桑叶等与化痰药桔梗、紫菀、白前等配合使用,代表方剂如止咳散。熄风化痰适用于内风挟痰,此多因痰浊内阻、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或风痰阻络所致,证见眩晕、甚或昏厥、不省人事或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常用熄风药如天麻、钩藤、僵蚕等与化痰药半夏、竹沥等配合使用,代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①治疗痰病时,不宜单攻其痰,同时应重视治其生痰之本,此即所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的道理。②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因此,祛痰剂中每配伍理气之品。③痰流注经络、肌腠所致的瘰疬、痰核,需辅以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等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