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走进新疆

神秘的原始村落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4日  共浏览513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沙漠中晒衣服

屋内的厨房

    达里雅布依维吾尔语译为“大河沿”。近两年,所有关于这个原始部落的神秘事物,一如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种子,被越来越多的探险和科考人士带入人们的视线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末,政府派人来到这里,建立了达里雅布依乡,将乡政府所在地设在大河沿村。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一支石油勘探队正在塔克拉玛干距边缘250公里的沙漠中进行野外作业,他们是首批进入这一区域进行勘察的人员。当沙漠车翻过一座沙山,眼前的景象令他们惊呆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竟然有一个村庄。简陋的木屋后是惊恐的村民,看到沙漠车,村民们就像看到了怪物,被吓得四散奔逃。

    至今,达里雅布依人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由于路途遥远又艰险,这里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原始自然村落风貌,人们至今还沿袭着几千年前祖先们留下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城里人眼里这样的生活或许太过简单与艰苦,但达里雅布依人却过得恬淡而自足……

    与沙共舞

    达里雅布依原始部落与一条河流生生相息,那就是克里雅河。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中部的乌斯腾塔山,除了塔里木河,克里雅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流量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克里雅河是达里雅布依乡人民的生命之源,所以人们普遍称他们为“克里雅人”。当人们被“水泥丛林”中的喧嚣和烦恼惊扰得难以自眠的时候,便把目光投向了这片遥远的净土,不断追念着那种最原生态的纯净世界……

    怀着对神秘事物的期待,我走近了那片遥远的土地。沿着跌宕起伏的克里雅河的岸边艰难前行,当看见一大片水域的时候,橘红的夕阳在平静的水面上映射出万道霞光。路两旁婆娑起舞的芦苇,搭成一道幽深的小道。还有河床上如云絮般散落的羊群,在苇丛中旁若无人地啃着草叶,静静穿越的驼队,都让我感到无比新鲜。

    河床干涸的地方,芦苇明显减少,胡杨树也疏疏落落的。克里雅河床水位下降,干枯的水井必须挖到九米以下才能出水,深水层有大量的含氟物质,会损害他们的牙齿和骨骼。克里雅人家因为水的缘故,一年搬迁两次都是常事。由于淡水缺乏,大漠深处的克里雅人与沙格外亲近。夏天出汗,他们就用沙沐浴;洗完衣服埋在沙土中,抖一抖就干净了;睡的炕是用细沙铺成的;男孩举行割礼时,用一盆烧热的沙土止血、消炎;甚至主妇们连做饭也离不开沙土。

    克里雅人的房屋较为奇特。胡杨木搭出房屋框架,墙壁则由手指粗的红柳条编扎而成,外壁涂抹着的泥巴糊大多已经斑驳脱落。门用粗壮胡杨树干一分为二做成。屋内由若干个房间组成。普通的一间房子差不多要用去百来棵胡杨树。房子没有地基,用粗大的胡杨在沙地上像围栏般分割成门厅、客厅、厨房、卧室乃至储藏间。先用椽子搭建出屋子的基本轮廓,其后在粗木间用更细小的胡杨枝、红柳枝把缝隙弥合起来,剩下的空隙则用河泥堵上。

    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了过路人,如果主人不在,也可以自己动手烧水,做饭,吃完了休息,走的时候留一张纸条或作下记号,说明有一个远方的朋友已经打扰过了。

    走进一户人家的屋内,光线幽暗,一条近10米的宽阔长廊跃入眼帘,地面上洒了水。乡长告诉我,地面全是沙子,若不时常洒水,沙尘就会飞扬起来。长廊左边的外围立着半米高的木板,木板内添满了沙土,旁边立着一把小扫帚,沙土被摊得非常平整,据说这是每逢喜庆节日,可以容纳100多人。

    长廊右边是两间宽大的卧室,墙壁上围着印满红花的金丝绒,倒也有家的样子了。每间卧室的炕头都摆着两只沉重的胡杨木箱,箱子上面摞着绣满金银线的被褥,直顶到天花板。只是树枝搭建起的墙壁太薄,保暖性也差,冬天零下十三四度的时候,不知这一家人要盖多少床被子,才能熬过漫漫寒夜。

简易古朴的房屋

    画里画外

    走进村民肉孜汗家,正听到厨房里有炒菜声,不觉腹中鸣叫。肉孜汗将白色的节能灯炮拧亮,墙壁顶端的窗纱上,映出墨蓝色的夜空。三个女孩子盘坐在一尺见方的木案前开始拉面,她们一边小声说笑着,一边将面条在手腕上飞快地绕着。只一会,一把把细如银丝的拉面已丢进锅里。小女儿走进里屋,接过母亲手中的锅铲,将切好的白菜、萝卜和清油放入锅内炒了起来。

    150多只羊从沙漠深处觅食归来。顿时,这家主人巴克·塞克的吆喝声,羊群的奔跑声、咩叫声,一下使这所院子沸腾起来。好一会,等到羊群在圈里安静下来,满脸尘土的巴克·塞克才回到家里。他身材高大,头戴黑色高筒羊皮帽子,身穿灰旧的中山装。

    巴克·塞克向来客问好后,和妻子一起坐在炕沿边,静静地看着女儿们做饭。夫妇俩有很多共同点:清瘦的脸,深陷的眼窝,高挺的鼻梁,目光静穆、祥和。

    饭熟了,肉孜汗在炕中央铺了一块单子,先摆上一摞又薄又大的馕饼。乡长悄悄地告诉我,这种大饼在克里雅不叫馕,而叫“奎麦其”。我们端着白菜炒萝卜拌面,面条香甜可口,里面还能翻出不少羊肉丁。菜几乎没有什么盐味,口味非常清淡。后来才知道,克里雅人以前一直吃沙漠里的土盐,现在政府每月给他们送一两包加碘盐,这样的盐在他们眼里十分珍贵,所以很节省。

    第二天一早,女主人和她的几个孩子们就在里屋为我们烤“索甫特奎麦其”,索甫特的意思为“肉”。肉孜汗把炉膛内的炭火拨在炉前一个长、宽各1米左右的平坑里,和烧热的沙子一起摊平,双手小心地捧着一张夹着生羊肉的白面饼,放在炭火上,再用火钩子在面饼上盖一层热炭。不一会,一股香味弥漫了整间房屋。一张烤得焦黄的“索甫特奎麦其”已经熟透,肉孜汗拿出一块粗布擦去上面的沙粒,放在一个圆盘内,拿着一把刀,和儿子商量怎么切它。小伙子用手指在饼上划了一下,母亲听从了儿子的意见,一张“索甫特奎麦其”被切成了六块,中间夹着的羊肉散发出香喷喷的热气,非常引诱人的食欲。

    我拿起一块“索甫特奎麦其”细细品尝着,有烤包子的味道,但比烤包子还要好吃。松软、香甜,里面全是瘦肉。乡长告诉我,在沙漠腹地,面粉比羊肉还要珍贵,“索甫特奎麦其”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食物。克里雅人都离县城很远,只有碰上商贩的车路过家门口,他们才能用羊换一些生活用品,一只羊最多能换四袋面粉。除此之外,他们靠驴、马、骆驼这样的交通工具,去县城购买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费尽周折。

    巴克·塞克家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画,上面有色彩鲜艳的蛋糕、香蕉、菠萝等,平日里,他们望梅解渴一般看看画上的食物,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更加好吃的美食。但画里的憧憬并不代表画外的生活,他们对生活也没有过多的奢望。


Google
 
上一篇:新疆和田玉
下一篇:楼兰消失之谜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86.71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