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东北民俗 >>礼仪服饰

天足与旗鞋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493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从宋朝到清朝末年的近一千年间,汉族妇女都有缠足的习俗,“三寸金莲”成为那时美女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清代以来的东北,却是大脚女人最多的地方之一,其原因就是这里人数众多的八旗妇女都是不裹脚的“天足”。

  妇女裹脚虽已在汉族中流行了几百年,但满蒙等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妇女,整日劳作于山林草原,并不受这种陋俗影响。满族人进入汉族居住区后,学习、吸收了汉族文化中的许多方面,却对“三寸金莲”坚决抵制。清代皇帝不仅传谕满洲妇女禁止裹脚,而且也命汉军八旗妇女放弃过去的旧习,清入关之初,甚至要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妇女裹脚之俗,但由于汉族人对“金莲”的偏爱根深蒂固,所以并没有像男人必须留辫子那样强制推行,使八旗以外的汉族妇女仍然把这一有害无益的“国粹”保留了二百多年。

  不过,东北地区的情况仍有所不同。全国一半左右的八旗人生活在这里,大脚的姑娘、媳妇随处可见,不但不受歧视,而且有不少是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小姐、太太,给一些不愿爱缠足之苦的旗外汉族(当时称之为“民人”)妇女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她们或者是八旗人家的奴仆,或者与八旗人家有直接间接的亲属关系,或者长期与旗人杂居共处受其风俗影响,也有许多人不再裹脚,于是“大脚”的比例远高于关内汉族地区。过去在东北见到的“小脚老太太”,大部分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迁来不久的汉族人,而一些“老民人”家妇女,许多都已不裹脚了。另据一些满族老人说,满族妇女的脚也并非完全任意生长,而是在十来岁时用布条“拢”一下。其用意并非要像汉族妇女那样裹成残废的“金莲”,只是使五个脚趾靠得紧一些,而不“扎煞”、“分家”,这样脚型正,穿起鞋来好看,做鞋的也容易。

  与上述“脚文化”密切相关的是“鞋文化”。裹脚妇女穿的鞋,呈前尖后宽脚面鼓的三角形,俗称“弓鞋”。因女孩子在十岁以前就通过用布缠缝控制的继续长大,所以这种鞋最大也不超过半尺,而天足的旗人妇女穿的鞋则要较之长出一至二寸,且鞋与脚的自然形状大致相同。鞋的前部分为“单脊脸”和“双脊脸”两种样式,都是以皮条包出凸起的“筋”,以加强美观和结实的效果。鞋帮上要绣以云卷、花卉、蝴蝶、寿字等图案。满族民间称没有绣花鞋的鞋为“瞎鞋”,说明穿鞋的女人笨拙,要遭人耻笑。这种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的底。一般旗人妇女所穿厚半寸至一寸,而清宫女眷和贵族妇女所穿则是高底,俗称“四闪底”。具体有两种样式:一是:“花盆底”,即从鞋底上沿向下渐收,成为上大下小的台形;另一种称“马蹄底”,是在鞋底中部形成一个“高跟儿”,上小下大,底面也是四方形。这两种高底鞋鞋底的高度,依不同年龄而异,一般是年轻者鞋底高,可达六七寸,年纪越大则越矮,但最矮的也有二寸左右,民间称之为“旗鞋”或“高底旗鞋”。

  关于高底鞋的由来,民间有很多说法。其中一说很有意思。据说满族人看汉族妇女的小脚走起路来如风摆柳,很是好看,但自己又不能裹脚,于是就在鞋上想办法,把底部加高缩小,走起路来似乎也有了“金莲”的效果。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无从查考,但高底鞋在增加美感方面的另一个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满族贵族妇女所穿旗袍一般都比较长,如穿平底鞋一是走路不方便,二是人的形体显得上细下粗,感觉很“闷”。换成高底旗鞋后脚下蹭高,无论是站立还是走路都显得录活轻盈,加上她们梳的高髻旗头,给人以修长典雅、亭亭玉立的感觉,或许这才是穿“花盆底”、“马蹄底”鞋的真正用意吧。


Google
 
上一篇:入殓和出殡
下一篇:靰鞡与靰鞡草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00.7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