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东北民俗 >>礼仪服饰

入殓和出殡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1508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东北各地区、各民族丧葬习俗互有差异。早年满族、鄂伦春族等生活在山林中的狩猎民族,曾有火葬、风葬、树葬等风俗,后来在农耕地区都转变为以土葬为主,相关礼俗则大致相同,小有差别。

  按照东北人的旧观念,年迈生病的人临终之时在自己家里,才算是“死得其所、寿终正寝”。如果客死他乡,成为“外乡之鬼”,不能尽早入土为安,则被认为是很不幸的事。所以许多老有很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者势将不起,都要求尽早回到家中。从丧礼的一系列仪式,也能体会出其中的道理。

  在人将气绝之时,家中晚辈们为其整理头发、修剪指甲,并换好寿衣寿鞋(俗称“妆老衣裳”)。待其咽气之后,从炕上抬到搭设的灵床(板铺)上。灵床的高度,依死者年纪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炕沿,民间谓之“死人再大也不能压过活人”。尺体的停放方向,一般是头西脚东,直身躺卧,脸上盖白布或白纸。

  人咽气后,由“孝子”(家中长子)出屋门到西房山烟囱下,边哭边喊三声“向西南方光明大路行”,俗称“指路”。死者嘴里要含铜钱或者珍珠,手握纸钱或粮食,脚腕上系一道红绳,谓之防止“炸尸”。灵床下点一盏“长明灯”,摆米饭一碗,垂直插筷子一双或秫秸棍(细高粱杆)三根。这些大都是为送死者“上路”而备。当时各村及城镇街坊一般都有土地庙,死者子孙于当天到庙上焚香烧纸痛哭,称为“银庙”。死者家属还要身穿白色孝袍,头戴“孝帽”(男)或“孝条子”(女),腰系孝带,除去红绿等色衣物衣首饰(可保留纯银质者)为死者服丧戴孝。丧家门前贴有开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忌避等事的“殃榜”。满族则是于院庭一侧(男左女右)竖高竿挂红布黑穗的幡,谓之领魂幡,每日上香祭奠。还有用白纸条剪成条状幡的,用意略同。

  以上队段称为“小殓”,其后是“大殓”,即将死者放入棺材。一般是人死后的次日或第三天,也有因等远路亲属赶回而略晚的。抬死者入棺时,由孝子抬头部一端,其余子女抬脚部一端,从窗出门而不从门出,因民间观念认为门是活人走的。满族棺材的式样与汉族不同,上盖中间起脊,而汉族则是平盖。满族人棺底铺柴草树枝,是早年火葬的遗风;汉族人则按死者年岁数铺纸钱。尸体入棺之前,孝子用清水擦拭死者额头及眼皮,称为“开眼光”。钉棺盖时众人齐哭,并喊“**(称谓)躲钉”。入殓毕,于棺前方正中贴写有死者姓名筹项的“灵条”,称为“开明堂”,棺前设瓦盆,俗称“丧盆”,家人在盆内烧纸祭祀。

  大殓之后至出殡之前,一般都在吊祭和超度仪式。其具体做法依城乡及社会地位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仪式是死者亲友携带烧纸至灵柩前焚烧祭奠,“孝子”跪在灵侧陪祭,如祭者是长辈或异姓亲属,还要叩头至谢。在此过程中,一般都请来鼓乐班子吹奏哀挽之乐,整日不绝。有的在入殓之夜或出殡前夜,还要有“送灯”、“送水”、“哭十八场”之类的祭悼表演。在城镇的诗礼士宦之家,停灵时间较长,一般都在院内搭设灵棚,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并按“殃榜”中开列的日期,在出殡前数日“开吊”,亲友送祭幢挽联和“奠仪”(现金),再正式一些的则是在室内设灵吊祭。

  出殡是丧礼的最后一项重要仪式,其时间一般人家是在“大殓”的次日或人死后的第七日,而官宦富贵之家则在“七七”(四十九天“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在事先择定好的日子出殡。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至亲好友都来到丧家,晚饭后祭奠烧纸,称为“辞灵”,而且整夜留在丧家,俗称“伴宿”或“守夜”。次日清晨,撤去灵前所供诸物,“孝子”将“丧盆”摔碎,执领魂在他人搀扶下前导,灵柩随后起行,还要带上一只公鸡,到墓地后释放,给死者“引路”。

  出殡的规模因贫富而异,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以上。按民间的观念,其人数多少是检验丧家及死者平日“人缘”如何的标志之一。按规矩棺材必须用人抬步行,而不能用车拉,不然就会被骂为“死了没人抬”,寓示其生前没有积德行善,得罪人太多。抬棺材的人在农村多是由亲友帮忙,而在城市可以雇人,两人抬“一杠”,有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六十四人抬不等,当然是人越多越体面,而且途中可以轮换休息。队中还要有相应的“仪仗”,包括铭旌、纸制冥器和用柳枝糊白纸做成的“雪柳”和祭幛等,以及沿途吹打的鼓乐班子,边走边撒纸钱,看起来白花花一片。此外,出殡途中还有亲友们搭设的“路祭棚”。队伍行至棚前停下,设棚者摆香案于棺前祭奠,并给杠夫备水或赏钱。

  归葬之处,一般都是在本家族的墓地,俗称“坟茔地”,已事先挖空心思好墓穴(民间称之为“打井”)。棺入穴后,先由孝子用衣襟捧土覆盖,然后众人填土成坟,于坟前焚烧冥器摆供祭奠后返回。丧家设酒席款待亲友致谢。除“孝子”之外,其余人在坟前就可以脱去孝带孝服,但至亲晚辈孝帽仍保留。满族人遇有八十岁以上高龄去世的老人(民间称为“喜丧”),送葬者在坟前将红幡分扯,连同孝带拿回家给小孩做衣服穿,认为可以使孩子沾光长寿。

  下葬后第三天,家人要到墓地给新坟填土、祭奠,称为“圆坟”。死者去世后逢单七之日都要有祭奠仪式,俗称“办七”或“烧七”,一般至七七而止。死者去世后第一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的“整日子”也要祭奠。此外则是例行的节令祭祀。如清明(满族有“插佛托”之俗)、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烧包袱”、“送寒衣”)以及除夕等,都是民间烧纸上供,祭奠亡灵的日子,其中许多一直延续至今。


Google
 
上一篇:娶媳妇聘姑娘
下一篇:天足与旗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20.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