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广东省 >>广东民俗风情

东莞道窖人生活习俗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0日  共浏览497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一、服饰

    清朝时期。官兵穿满族的服装,一般劳动群众大多是穿四个袋的唐装唐裤,夏天穿短裤。妇女穿原布身出衫袖的斜襟布纽女唐装。有钱人家穿长衫马褂,戴占帽,女的穿旗袍,或绣花裙,梳长辫,结婚后梳发髻。

    民国时期。官兵穿中山装和军装,劳苦大众穿唐装衫裤,有钱人穿长衫马褂、西装、中山装。四十年代中学生穿童子军装。

    建国初期。工作同志穿中山装、列宁装、军装,以蓝色、灰色、草绿色居多。人民群众以唐装为主,逐步改为穿白恤衫、西裤。中山装、青年装在5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

    六、七十年代,中山装、青年装流行,青年崇尚穿解放军装、军鞋,戴军帽、扎军皮带,还有蓝色、黑色、啡色的“红卫兵装”,工农群众穿中山装,恤衫大行其道,穿唐装的人逐渐减少。

    八十年代到如今服装的潮流瞬息万变,每种流行样式的出现,只能各领风骚一两年。男人从中山装、青年装转为西装夹克、猎装、休闲装、运动服等。女子的服饰从长裙、短裙、超短裙、连衣裙、短身窄衫、露脐装、中褛、长褛、短褛、旗袍都在不断变化中流行。中小学生穿校服。

二、饮食

    民国时期。中等以上人家一日两餐大米饭,有鱼或猪肉,蔬菜,早餐上茶楼饮茶,街市有鱼粥、濑粉,茅根粥,糕仔或猪红粥,但广大劳动人民过着半饥半饱的贫困生活,沦陷时期,兵荒马乱,生活悲惨,食稀粥、蕃薯,能有两餐饱饭便算好了。乞丐较多,常有人饥寒交迫死在叶氏大宗祠门口。

    建国后,道滘人民生活好起来,两餐以大米饭为主,有鱼、肉、蔬菜作餸。除1959年至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外,都过着温饱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大多数人家一日三餐,青年人食夜餐、饮啤酒是寻常事。到了90年代末期,相当部分的人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大鱼大肉餐餐有,鸡鹅鸭肉不用愁,四季蔬菜天天吃。饮汽水、果汁、啤酒、烧酒随人意,婚丧喜庆上酒楼,相当部分人过着富裕生活。

三、居住

    民国时期的住房,绝大多数是平房,青砖起屋石门楼的“三间两廊”是上好住房(即入门厢房,中间天井,一边厨房,有些入门横巷,内进是一厅两房)占地80至100平方米,其次是“侧正屋”即少了一房一厢)占地40至70平方米。还有“直头屋”,占地30至40平方米,贫苦人家住坭砖直头屋。

    建国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拆旧房改建两、三层的楼房。特别是七十年代后,新建的红砖楼房随处可见。

    八、九十年代道滘人民在新城区和各村新区建设新房占地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上,建筑的三、四层楼房,用瓷片砌墙、花岗岩石、云石地板、铝合金钢窗、不锈钢装修,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更有些是有前后花园、有汽车房的豪华别墅。

四、行

    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的水网地带,河涌交错,水网纵横,是个“开门见水,举步登船”的水乡。民国时期大多数耕地是单造田,泥深过膝,行路艰难,遇上刮风下雨,路滑如油,跌倒满身泥,故此有“有一升米唔去道滘”之说。出外耕作,各村来往道滘只能用船,道滘往东莞城、广州、太平、香港也要船,渡船开航了,只有等待明天去了。

    到了1956年基本完成筑堤建闸,把单造田改为双造田,人们利用堤围作路,才有可来往莞城和各村的堤围泥路,还要过三、四次横水渡。捱尽了“隔河千里路”之苦。

    1983年6月2日,莞道公路通车,道滘的陆路交通初步发展起来,人们出路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代步。1985 年6月莞道公路完成6米宽的水泥路面,道滘公共汽车站开业,每天来往莞城班车36班,往广州的两班,往深圳一班,交通方便一些,后又建成通往厚街通往洪梅和各村的公路及环城公路,工业大道,公路四通八达,不但有公共汽车通往莞城、虎门、广州、深圳,还有香港直通车,镇内有公共汽车从南城工业区通新城区,道滘车水马龙,交通繁忙,人们出行用公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私家小汽车了。

五、用品

    家具:民国时期,家具较为简陋,只有木桌、木凳、花楣床、木板床、木柜,少数富裕人家用酸枝台椅、皮柜、樟木柜;建国后,用西式床、折叠凳、藤椅、六七十年代长台餐柜,四桶梳装柜,八九十年代用海棉弹簧床、沙发、组合柜、男装柜、女装柜、杉木台椅改为红木家具、五花八门、中西结合,多种多样。

    饮具:民国时期用缸瓦茶壶、茶杯、碗、碟、钵头,有些人用瓷器、玻璃饮具。建国后用上保温瓶,饮具用具用陶瓷器具,搪瓷器具,八九十年代出现不锈钢碗、碟、茶壶、茶煲系列用品,塑胶筷、碗、碟系列,主要的还是用陶瓷食具。

燃料:解放前用禾草、麻骨、木柴作燃料。建国后加上用甘蔗壳、蕉衣,六七十年代加上蜂窝煤球。八十年代后用电(饭煲)、石油汽(炉)作燃料为主,煤、柴较少用。

六、社交

    探亲:正月初二、五月初五(端午节)、冬至、已结婚的女儿携带牲口(煮熟的鸡鹅鸭)猪肉和食物到娘家探亲,分别称为拜年、拜节、拜冬。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前,做外婆或舅父的购买灯笼、玩具、月饼、花生、芋仔等食物到女儿家送中秋。


Google
 
上一篇:东莞客家麒麟
下一篇:东莞称谓习俗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7]
 · 北京大观园 [3651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85.9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