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穿着习俗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2日 共浏览455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城乡均以上海市区为样,有谚“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象,刚刚学来七分象,上海又啦变花样。”60年代前,农村普遍用自织上布为料,自制或请裁缝缝制,人有数件,不分季节,冬日加棉袄。后多向商店购买机制棉布、呢绒、化纤等织物请人加工或自制。80年代多买成衣,四季衣更替,式样多变,与上海市区无大异。清末民初,城镇男子多穿长衫,短装大襟右衽衫,富者外罩马褂、蓝袍。农民多短装、兑裤,夏蓝色短衫裤,冬棉袄棉裤,扎裤脚管,老年人下身套蓝土布作裙。民国时期,农民服装无大变化,城镇30年代始行中山装、西装,仍尚长衫。清末女子穿大襟式上衣长衫、长裤、围裙。
50、60年代,农民仍大多穿小格或蓝色短襟中式棉袄,职工、干部改穿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文化大革命”中人人喜着“军装”。80年代流行西装、茄克衫、滑雪衫、大衣、喇叭裤、牛仔衫裤,用棉、化纤、皮革、呢绒等料。农村姑娘50、60年代夏着长裤、长袖衬衫,不喜着裙,80年代普遍短袖衬衫、裙子。已婚村妇夏日喜光膊套肚兜,70年代渐消失。
|
|
|
上一篇:松江区借贷习俗
|
下一篇:七宝皮影戏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