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着
1.衣 清末,富家男子在夏天穿丝绸长衫,女子穿丝麻料旗袍。士人穿白竹布短衫,接以浅绿熟罗,谓之“接衫”。贫者男女都穿土布短衫裤,农村女子夏天上身佩戴抹胸,俗称“肚兜”。冬天,教师、店员穿长棉袍,外罩单长衫;富者则穿毛皮或丝棉袍,年老者外加马褂,女子穿毛皮旗袍。男女农民都穿棉袄、棉裤,束蓝靛粗布长、短作裙。
20年代起,稍有身份的男子,穿西装;女子行喇叭袖背带式连衣裙、舞服式连衣裙、印花连衣裙等。大中学生流行中山装、学生装。
解放初,列宁装、工装风靡一时。其后,男的大多穿中山装,女的穿翻领衫。“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灰蓝布中山装或草绿色军装。80年代起,城乡居民衣着讲究“流行式”和“流行色”,时有更新。男青年喜穿纯毛或涤毛西装。女青年穿化纤裙子,配以化纤衬衫,今则流行真丝绣衣。冬春季节时行滑雪衫、羊毛衫、呢大衣、皮茄克。
2.帽 清末,稍有身份的男子多戴瓜皮帽。20年代起,多戴西式呢制礼帽,俗称“铜盆帽”、“大英帽”。老人戴汤罐式毡帽,俗称“行灶帽”、青年人戴绒线帽,儿童戴狗头帽。老年妇女戴“昭君兜”。农村男子下田耕作都戴草帽或箬帽,女子围一条“兜头布”。
解放初,男女戴“列宁帽”、“解放帽”。80年代始,男子流行开浦帽、工农帽、皮帽,女子流行勾花绒线帽。夏季,时行旅游帽,遮阳帽。
3.鞋 民国时期,城镇男子多穿浅帮、小圆口布鞋,女子穿“鸭舌头”鞋,缠足妇人穿夹口鞋,稍有身份者穿硬底皮鞋。冬天多穿蚌壳式棉鞋。农民多穿草鞋、蒲鞋,冬天穿“芦花靴”。
解放初,流行胶底跑鞋、球鞋,70年代穿皮鞋者渐多。80年代时兴健身鞋、运动鞋。农民下水田穿农田靴。黄草拖鞋、塑料拖鞋已为城乡居民在室内的穿着鞋了。
4.袜 民国初期,城镇渐行纱袜,俗称“洋袜”。乡间仍为土布缝制的布袜。70年代起时行锦纶弹力袜,尼龙或锦纶丝袜。80年代起,长统丝袜备受青年女子青睐。
5.雨具 解放初,农村仍以蓑衣、箬帽、油纸伞、钉鞋及“木拖山”为主;城镇则多为油布伞、油纸伞。至60年代渐为晴雨伞、塑料雨衣及胶鞋所替代。
二、饰物
旧时,富者男女戴纯金方戒、嵌宝戒、翡翠戒、玉手镯等;女子饰纯金耳环、金手镯、金脚镯、金项链、珠项链、金锁片、嵌宝别针、金压发簪、玉簪等;儿童戴金锁片、金木鱼,也有将金罗汉、珍珠、玉花等作为童帽饰物的。小康之家,则以银饰为主。解放初,崇尚节俭,偶有戴金耳环者。“文化大革命”期间,佩戴金银饰物被视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佩戴者几近绝迹。80年代起,佩戴各式金银、珍珠等饰物又成为时尚。
三、食品
1.主食 以大米为主,兼食杂粮。旧时,富者主食大米,一日三餐,两粥一饭;贫民主食大麦、元麦、玉米等,常年吃“麦粞饭”或“纯麦饭”。青黄不接时,三餐喝粥,稀饭多掺杂粮,如绿豆、赤豆、麦粞、玉米粉等。有民谣曰:“薄粥稀稀,浆养肚皮。”解放后,城镇以食大米为主,农村仍米麦兼食。60年代始,农村居民常把麦轧成片状,和大米混和下锅做饭,谓“麦片饭”。大米杂以青菜煮成干饭,称“菜饭”,加以调味的,称“咸酸饭”。70年代起,无论城乡都以大米为主,面制品为辅。面制品主要有面条、馄饨、花卷、馒头和大饼、油条等。
2.副食 荤菜以猪肉、鲜鱼为主,素菜以叶菜瓜豆为多。解放前,富裕人家荤素搭配,小康之家平日亦能吃些鱼肉蛋小荤,如遇婚丧喜庆,必杀猪宰羊,备以酒席。但多数农民生活清苦,常年仅用自制萝卜干、乳腐、腌菜、酱瓜等作早晚餐佐菜。城镇居民生活稍优于农民,但也素多荤少。解放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70年代末,菜肴除了蔬菜外,逐年提高荤腥数量和质量。城乡人民的副食品需求发生质的转变,荤菜从满足于一般猪肉到挑精厌肥。鸡、鸭、牛、羊肉和鲜鱼活虾等副食品,已成为节假日的必备菜肴。80年代起,城乡居民的副食品日趋丰富,素菜由原来单纯的叶菜、瓜豆类粗品种,向花菜、西红柿、青椒、冬笋、蘑菇、香菇等细品种发展。节假日或喜庆筵席,除鱼肉鸡鸭外,河虾、黄鳝、黄鱼、带鱼等河鲜、海鲜几成为不可缺少的菜肴,海参、鱼翅、干贝、鱼肚等海味席也时有出现。
3.饮料 解放初,城乡普遍饮薄荷茶、佩兰茶、大麦茶,用茶叶待客,视为上品。夏天农忙时,饮梅酱冷水(生井水加入盐、姜和捣碎的梅子)。80年代起,茶叶为家常饮料,待客多用“乐口福”、“麦乳精”、“咖啡”等各种制品饮料,而大伏(暑)之日,棒冰、雪糕、冰砖、鲜桔水、可口可乐等各种果汁饮料日益普遍。
旧时,逢年过节和居家、待客,餐前饮用以烧酒、黄酒为主,间有自酿甜白酒。80年代始,饮酒习惯向低度花色酒转变,啤酒、汽酒、果子酒、葡萄酒及其他无酒精饮料,日益普及居民家庭。
四、用器
1.炊具 旧时使用铁制镬子、汤罐,铜制水壶、铜勺、铲刀、暖锅,木质砧板,陶砂锅,竹制淘箩、饭篮、饭罩。1958年后,铝制炊具盛行。1980年起,有部分居民始用搪瓷烧锅和不锈钢炊具。
2.餐具 旧时用瓷器碗、盆、碟、匙、酒盅,锡制酒壶和竹筷。富者用银制或镀银餐具,象牙筷或骨筷。儿童用搪瓷或电木碗、碟、匙。1958年起,行塑料、铝制餐具。近几年来,行不锈钢、嘧胺餐具。锡制酒壶绝迹。
3.茶具 旧时用陶瓷茶壶、茶缸、茶盏、盖碗及棉絮茶壶桶。清光绪年间始有玻璃杯。民国初始有铁壳暖水瓶,搪瓷茶缸。解放初行竹壳暖水瓶,后行塑料壳暖水瓶和塑料茶杯。80年代行保暖杯、电热杯、气压式暖水瓶。
4.梳洗用具 旧时梳头用具有木梳、篦子、骨簪;洗脸毛巾用土布或高丽布制成;富者用铜脸盆,贫者用钵头。浴盆、脚盆均系木制,有平底、高脚之分。洗涤多用皂荚水。清末始行毛巾、肥皂。民国初始用搪瓷脸盆、猪鬃牙刷,60年代起,渐行塑料或铝制脸盆、浴盆、脚盆,及塑料木梳、锦纶牙刷。
5.便具 旧时用陶瓷尿壶、木制马桶。60年代起渐行塑料马桶、搪瓷尿壶。80年代起,城镇公房多用抽水马桶。
6.其他用具 旧时以击火石取火,灯笼、油盏照明,日晷计时,蒲扇取凉,汤婆子取暖。清光绪后期,始有火柴、白烛、煤油灯、钟表。解放后,煤油灯、灯笼渐为电灯、手电筒替代。近几年来,盛行气体打火机、石英钟表、电风扇、电热毯。旧时之春凳、木椅,小孩用立桶、坐车、摇篮及手炉、脚炉,分别为沙发、钢折椅,学步车、童车及热水袋、怀炉、电取暖器代替。尼龙丝袋、薄膜塑料袋(俗称马夹袋)和人造革提包、拎包,逐渐替代各种黄草或竹制的提包、提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