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有 6000多年水稻生产历史,稻作生产对人们的行为习俗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松江自古以来就是诗礼之邦,儒家关于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也对松江人产生重要影响。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条件下,松江人大多“工不越乡,商不越苏、杭、常、嘉等郡”,社会交际面狭小,主要在家族、村落范围内进行。
封建社会时期,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影响,又有古代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松江人依恋家乡比较富饶的自然条件,敢到天南海北去闯荡一番的为数寥寥。外出做官的,到了晚年必定要归乡。所以松江有“十鹿九回头”的说法。有不少外地人当了官、发了财以后,到松江建造豪宅定居;而松江人到外地去造屋买田的绝无仅有。
辛亥革命以后,松江城区及几个大镇上的行业组织有所发展。新学兴起后,外出求学者、任职者增加,生活方式逐步开化,交际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解放后,城镇市民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交际面不断扩大,家族、血统观念逐渐淡漠。当代青年的交际对象主要是同学、同事、朋友,应该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随着乡镇工业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后,松江农村的社会交际面也不断扩大。
亲戚往来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亲戚间的往来,主要表现在家庭事务上,着重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服从于习俗的束缚。亲戚之间有情投意合,说话投机的,犹如知己朋友,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好感,话不投机,即使是一种负担,遇婚丧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请对方来作客不可。
除礼节性的往来外,亲戚间最大的往来是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一方有麻烦,首先想到的是到亲戚家去借钱,在松江人的观念中,问亲戚借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且没有到期还息的习惯。常有比较富裕的人囿于传统观念,被亲戚借钱搞得不堪负担的事发生。
近年来,城区市民,特别是年青人有淡化亲戚关系的趋势,亲戚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恋爱问题、工作问题、有喜怒哀乐,甚至经济上有困难,不一定先去找亲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帮忙;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邻里、熟人关系
熟人相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称“叫应”。迎面相见,故意不理睬对方,俗称“不叫应”,常被视作是对自己的侮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表示断绝往来的意思。
70年代前,邻居间大多彼此知根知底,来往密切,货物可先用后借,烧菜缺少油酱可随意取他人的应急,突然下雨自有邻居代收晾晒的衣物,大多亲如一家人。偶尔发生矛盾,一经劝说,也就释然。邻里串门称“讲张”、“白相”,较随便,可在门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为。邻居有丧事,不请自到,帮助料理后事;逢喜庆,非要邀请才能参加,送礼稍薄于亲戚。近年来,居民大多搬进了独立单元的新楼房,邻居间缺少沟通与了解,楼上楼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见面不打招呼,互不往来。
朋友交往,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今家庭聚会逐渐增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送礼如亲戚,有的礼金甚至更高。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