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东地区 >>上海 >>上海民俗风情

金山食俗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2日  共浏览383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主 食

  以大米为主,面制品为辅。沿海地区青黄不接时,辅以麦粞、山芋。平时二干一稀,农忙时也有一日四五餐。70年代后期,社会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城镇职工中午大多在食堂搭伙就餐。因此习惯上原以中餐为正餐,已转为以晚餐为主,中餐从简,早餐尤简。也有在大米中掺猪肉、蔬菜、杂粮等煮成菜饭,以调剂口味。

  面制品主要有面条、馄饨、烧卖、馒头和大饼、油条等,一般供早餐食用。

  副 食 

  荤菜以猪肉、鲜鱼为主,素菜以叶菜、瓜豆为多。沿海居民以海鲜为主要菜肴。解放前,农民生活清苦,不少人常年以咸菜下饭,逢年过节或喜庆大事,才买鱼肉荤菜。城镇居民生活稍优于农民,但也素多荤少。沿海居民常在海滩拾取沙蜒(黄泥螺)、白蚬、蛏子等食用。50年代前期,人民生活已有所改善。70年代末,城乡人民的副食品需求发生了质的转变,荤菜从满足于肥猪肉到挑精厌肥,鸡、鸭、牛、羊和鲜鱼活虾等比较高档的副食品,也逐渐成为节假日的家常菜。素菜由原来单纯的叶菜、瓜豆类,向多层次、多品种发展。

  在口味上,东南沿海居民偏咸好腥,西北地区喜酸爱甜。农村好浓油赤酱,城镇爱清淡爽嫩。夏天习惯生拌急炒,冬季大多蒸烩燉焖。

  点 心 

  点心有两类:一为逢年过节祭祀所用,解放后祭祀之俗渐消,但逢时做点心的习惯仍袭。这类点心以糯食为主,农历年初一为无馅小圆 ,元宵节除荠菜汤团外,有猪油夹沙、枣泥、糖芝麻或肉糜为馅的汤 ,清明前后以青绿植物汁加素馅制成的清明圆,端午以猪油夹沙、肉糜为馅,或以赤豆、枣子、蚕豆和糯米混裹的棕子。七月初七做巧果,中秋做塌饼、月饼,重阳节、春节做糖糕、印子饼等。另一类点心是指主食之外的一切小吃,以面粉和糯米粉制品为主,主要有糕、饼、馒、面条、馄饨、饺子等。

  饮 料 

  饮料以茶为主,农村居民喜饮红茶,城镇居民多饮绿茶。解放前,农民喝茶上茶馆;家常则以焦大麦、竹叶心、金银花、生姜代茶,来客则敬以糖茶。旧时,上茶馆吃茶,几乎是男子成年的标志。有些老年农民,每日清晨自提茶壶,不辞路远,到茶馆浅酌慢饮,至茶淡色浅方返。一日不至茶馆,整天有失落感,此俗沿袭至今。解放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期,茶叶已成为家家必备的饮料。而大伏(暑)之日,冷饮、棒冰、鲜桔水日益普遍。

  过去,逢年过节和居家、待客,餐前饮用以烧酒、黄酒为主,间有自酿甜白酒。80年代,饮酒习惯向低度花色酒转变,啤酒、汽酒、果子酒及桔子水、可口可乐等,日益成为家庭常备饮料。

  酒 席 

  民国时期,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家庭必办酒席。以“蛮八样”(即大鱼、大肉八荤菜)为主,加猪脚、白蹄称“十样头”,在农家已为上等酒席。解放初尚沿旧习。60年代,贯彻勤俭节约原则,一切从简。70年代末,逢婚丧、造屋、过节,甚至人事调迁,学徒期满、升学、参军等事,也常办宴聚餐,有的所费甚奢,菜肴常有花式什景拼盆,热炒有8—12盆不等,称“12碗餐”或“16碗餐”;中间上甜羹、烧卖、八宝饭等点心,最后上全鸡、全鸭、全蹄、全鱼等大菜。


Google
 
上一篇:吉庆
下一篇:礼尚往来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7]
 · 北京大观园 [3651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1,109.3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