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廊三藻井是大殿精华中的精华,也是宋构小木作的代表作。如今进入保国寺大殿,这三个藻井抬头可见,当心间一个大藻井,两次间各一个小藻井,四周与天花相连,遮住了顶部的草架梁栿,像三朵盛开的莲花绽放于头顶。
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屋内光线较为昏暗,保国寺大殿木材大多蒙上了灰黑的色彩,但这三座藻井以弧形的线条、镂空的样式,打破了整个大殿的沉闷,这一样式堪称“海内独家”。
宋代特征又体现于瓜楞柱上,从外观看分成八瓣,像西瓜上面的条纹一样,将平面的柱身变为立体。这种柱式也是宋代建筑中的经典案例,在江南现存其他砖石建筑上有所体现,但保国寺是最典型的。
又如阑额间的“七朱八白”,这是一种唐宋特有的彩绘。讲到彩绘,人们往往会想到故宫金碧辉煌的大金龙凤和玺彩画,颐和园长廊里故事感十足的苏式彩画,可能很难理解唐宋人的审美,就像“七朱八白”这么简单。他们在阑额上阴刻长方形的线脚,刷上一层条纹状的白,就完成了建筑的装銮。
“七朱八白”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时代指征,代表唐的大气,宋的风雅,代表中华民族曾经存在但已经消失的一种审美,带我们回到往昔。
宋代建筑的教科书
保国寺的历史大多记录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的《保国寺志》里。东汉初,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其所经历“汉魏六朝远不可考”。
唐代,保国寺跟很多佛寺一样毁于会昌灭佛。之后,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请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赐名“保国寺”。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保国寺迎来了第一次中兴。有一位在保国寺出家的僧人则全,号叔平,又号德贤,从四明山学成归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一天,德贤“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他决定留下来,出任寺中住持。
德贤和师弟德诚以及徒众“鸠工庀材,重修寺院”“赤手营造山门、大殿”,经过六年,使“山门、大殿悉鼎新之”。留存至今的北宋大殿建成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故又称“祥符殿”。旧志上说,该殿“星斗昂拱,结构甚奇,为四明诸刹之冠”。
保国寺自宋代以来历经多次修缮改易。就在大殿建成不久,殿内佛坛就经历过一次改动。今之佛坛有“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纪年,时间在大殿落成的近90年后,专家推测,这次改动将“后内柱立于佛坛之上”,最初的版本应非如此。
大殿变动最大的一次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像”,此次重修改变了大殿宋式单檐外观;清乾隆十年(1745年),僧人再次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
在建筑学界,保国寺大殿“被发现”是在1954年,当时南京工学院三个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按照老师刘敦桢的嘱咐,在浙东一带进行民居和古建筑调查时发现了保国寺。刘敦桢是著名的古建园林学家,也是早期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在他的力推下,宁波保国寺成功入选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对于建筑学研究意义重大,且是很好的建筑“教材”,保国寺大殿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大批建筑研究者、爱好者前来观瞻。它代表了浙江宁波地区北宋时期建筑工匠技艺达到的高度,并且幸运地屹立千年。身处保国寺大殿,历史的厚重感历历可见。落在你身上的可能是千年前的灰泥,这座大殿见过宋朝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