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著名宗教圣地

崆峒山道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发表日期:2025年2月25日  共浏览1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崆峒山道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以下是其历史发展脉络:
起源传说:相传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黄帝曾至此向他请教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这一传说在《庄子・在宥》和《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为崆峒山道观的起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使崆峒山被誉为 “天下道教第一山”。
秦汉时期:山上开始出现庙宇建筑和方士隐居,道教活动逐渐兴起,崆峒山成为方士们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重要场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崆峒山中的道教宫观开始大量出现,宫观遍布,道教兴盛,吸引了众多道士和信徒前来修行和朝拜。
唐宋时期
唐代:崆峒山上庙观众多,山麓的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是黄帝问道传说的重要纪念地。此外,还修建了轩辕宫等道观。
北宋:乾德年间,在主峰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政和年间,宋徽宗颁旨重修山麓问道宫,使其成为道教的重要道观。
唐宋之际:由于战乱频繁,山中大多道教宫观庙宇毁于兵火,崆峒山道教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元代:开始重新修建道观,道教逐渐恢复生机,为明代崆峒山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明代:是崆峒山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 “十方常住” 之一。从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等众多道观;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等;还创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等。
清代:康熙年间,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山辟为道教十方丛林,道教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此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建筑,如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建三星殿、龙君殿等。
民国时期:继续有新的道观建设,如于南台创建丘祖殿,在中台创建七真观,在凤凰岭创建太清宫等,道教活动依然较为活跃。
现代:1958 年后,大多数道士被迫离开宫观,建筑物逐渐颓圮。1982 年后,群众集资对崆峒山道观进行了重修和重建,补修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等,使崆峒山道观得以重现生机。

Google
 
上一篇:崆峒山
下一篇:雷声峰建筑群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72]
 · 北京大观园 [3640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9.6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