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走遍中国 >>热门旅游目的地

侗族:嗜酸的建筑大师
  发表日期:2024年3月7日  共浏览85 次   出处::旅游与摄影杂志社作者:瑶瑶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侗族的风情不胜枚举,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坐在村寨的街头巷尾聊天晒太阳的侗族老人,他们一横排坐在侗寨鼓楼下,有着和这座侗寨最高大的木制建筑物一样的年纪,风雨不曾侵蚀过他们的一点一滴。

与山为伴,依山傍水建家园

黔东南、湘西和桂北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苍莽。山间水畔,居住着一个喜食酸的民族——侗族,他们在青山绿水、古木参天之处择取聚居地,可以算作最会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一个民族了。高山脚下的缓坡,山谷和溪河两岸的盆地,这种地形在桂北一带称为“峒”或者“垌”,定居此处的居民则自称“峒人”,这是侗族族称的最先由来。

侗族村落多为绿树环抱,寨门有参天古木,寨旁有风雨桥怡然横卧,寨内有鼓楼庄严高耸。间或有鱼塘、晾禾场、晒禾架和石板、水井、亭子。去往侗寨和瑶寨壮寨的路都不一样,更偏远、也更原生态一些,路两旁的风景不停变幻着,有缀着橙红果实的橘林,有飘着果香的柚子树,有镜面一般的水溏,也有巨型圆木搭建的写满沧桑岁月的风雨桥。

食不离酸的侗家人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侗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侗不离酸”概括了其饮食文化特点。

侗家酸食分为腌酸、咬酸、潦酸、泡酸四种。腌酸有荤酸、素酸之分。腌荤酸主要有猪肉酸、鸭肉酸、鹅肉酸、鱼酸等等。腌素酸主要有青菜酸、萝卜酸、豆角酸、嫩姜酸和辣椒酸。腌肉和鱼要先把肉“咬”上精盐酱料,再凉半干,用熟黄豆、大米或玉米的混合粉“穿衣”,或用糯米饭裹拌后才放入坛中,密封三、四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一时食用不完,可保存好几年。

咬酸,是将食物切成薄片,浸入酸水中“咬”一会儿,随“咬”随用。侗家名菜“鱼生”,是咬酸中的代表作,其味特佳。先将草鱼切成薄片,拌入酸姜、酸头、酸萝卜之类,再加上姜丝、葱、蒜、香辣椒、黄豆粉、胡椒粉、香油、麻油、味精及白糖等佐料,片刻即可食用。

潦酸,是将新鲜青菜放进沸水里烫一下,再装进缸中,放在火塘边,早晚顺手淋些米汤,不需密封。过一两天,青菜就变黄变酸变脆,随炒随取,鲜酸可口。

泡酸,就是把各种时鲜瓜菜放进坛子中让酸水浸泡,坛口以水密封。几天后,瓜菜就变酸变脆,便可取出食用。

侗家的酸肉、酸鸭、酸鱼别有风味,堪称美味佳肴。被冠以“侗家三宝”之美誉,曾经获首届广西旅游美食节“广西名小吃”评比铜奖。

侗寨里的建筑

侗族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折服,侗寨地处大山怀抱,群峰迭翠、溪流遍地、沟壑纵横、流水淙淙。侗家儿女依靠巧思,依山傍水,修建房屋。侗家工匠无论在坪坝、山崖、缓坡或陡坎,都能巧妙的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设计出风格独特、形状各异、恰到好处适用的木楼。

侗族鼓楼局部

侗族建筑技艺又以侗寨鼓楼为集大成者。所以“鼓楼必侗寨,侗寨必鼓楼”是侗族村寨的独特风格。侗族鼓楼多建于寨中央,楼前有岩坪相搭配。因古时候内置一大鼓,侗民鸣鼓而聚,商议族内大事而得名。

侗族人喜群居,通常一个寨子有三五百户人家,大的寨子上千户人家。为便于同姓氏家族聚会议事,开展节庆活动等社交需要,鼓楼的建造也就按照族姓为单位各建一座鼓楼,位于各姓所居的中心。有的姓氏建的多,故形成了一寨多座鼓楼的侗族村寨格局。仅在平等村就有石、陈、杨、吴、伍、罗、胡七大姓氏,十三座保存完整的清代至民国年间建造的鼓楼群。

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逢年过节,村民身着盛装,踏歌起舞,舞动草龙,青年男女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他们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结合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审美观,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侗族民居建筑。

鼓楼对于侗寨而言远不是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这么简单,它还是一个侗寨的灵魂所在。因此,侗寨鼓楼负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功能才是它的精神内核。侗寨鼓楼正如著名侗族学者陈衣所赞美的那样:

侗家鼓楼美如锦,耸人碧霄伴白云。

单起一层呈别致,多修重叠更怡神。

百花齐放多精彩,万众共商总称心。

世上琼台千万种,一旗独树展缤纷。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在桥梁建筑史上,称为廊桥,它集桥、亭、廊三者于一体。多建于寨边溪河上,工程浩大,工艺复杂,式样独特。其结构由桥墩、桥身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底,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做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角楼亭,“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侗寨建筑之美,不独在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乃至侗族干栏式吊脚楼的民居,都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文化表达,侗家的房屋一般为五柱三间三层瓦盖木楼,前檐多为双层檐口,两头为双檐吊楼走廊与前廊相通,成为偏厦。青瓦白檐的吊脚楼与寨中高耸的鼓楼、溪边横卧的风雨桥融为一体,构成侗寨的建筑景观,看似随意又相映成趣,既有古朴的风格、淳朴的民风,又绚丽多姿,具有它独特的韵致。

侗族的风情不胜枚举,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坐在村寨的街头巷尾聊天晒太阳的侗族老人,他们一横排坐在侗寨鼓楼下,有着和这座侗寨最高大的木制建筑物一样的年纪,风雨不曾侵蚀过他们的一点一滴。年轻时,为了抵御灾害,寨子里决定修建鼓楼,侗族人民捐献钱力,有的扛着自己家的木材,有的从田间地头赶来,风风火火地参与其中。

一旁的石碑上,刻记着设计建造者、捐资人以及所有出钱出力的人的名字,侗家精神承载在那些被嵌在圆木或石碑上的名字中。时光已逝,鼓楼的钟声在夕阳下久久地回荡,这栋建筑,以及坐在一旁老人的眼睛,却熠熠散发着光芒。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的,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图片由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提供)


Google
 
上一篇:诗画龙胜
下一篇:年均气温18度的南国温柔乡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70]
 · 北京大观园 [3640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1,359.3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