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南方,是什么模样?从龙胜归来,那个温柔的南国小城,时常浮现在我眼前,这段旅程,如同一缕拨动心弦的风,吹散了烦恼和阴霾,流露出内心本身柔软又清晰的样子。
南岭以南,一个南国温柔乡
茂林修竹,气候炎热,空气湿润,百花盛开,这些看上去就散发着暖意的词汇都可以用来描述中国的南方地区。秦岭、淮河在地理意义上,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高高低低的秦岭山脉,阻隔了寒气,将湿润和温暖留在山脉的南部。
秦汉以来,人们把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以及周围的群山称作“南岭”,南岭西起广西桂林,东至江西赣州。著名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即是南岭的一部分,作为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南麓,延伸出了龙胜境内的龙脊山群。
龙胜古称桑江,秦汉三国时期,龙脉应运而生,在此栖息、发展、蔓延数千年之久,充满灵性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巨龙,盘卧于此,山的脊背像极了龙的脊梁,宽阔高远,支撑着龙胜的血脉和灵魂。
桂林山水独步天下,许多来到桂林的人被漓江吸引,殊不知,在距离桂林80公里外的龙胜县,汇聚了不胜收的大美。从桂林机场出来,沿着新修的桂三高速公路一路驰骋,越接近龙胜,一种清新明澈的感觉便越明显。公路两旁的山林绿油油的,数不清有多少山头,被雾气笼罩着,车疾驰,山雾飘,人进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
转过了山,忽而有几层高的小楼一栋一栋立于路两侧,硕大的芭蕉树犹如一排哨兵,闪耀着青翠苍劲的绿色,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空气,飘散在周围。深呼吸,才发觉和办公桌上滴了木质香调精油的加湿器喷出的水雾不同,这里的空气更像是带着青草香的雨后森林味道,一眼明净,一吸清新。
已是11月中旬,北方此时已冷风萧瑟,气温骤降,人们不得不裹紧大衣抵御寒潮,干燥的风犹如一刃刃尖利的刀片划在裸露的肌肤上,让人不敢大口呼吸。而此时,身处祖国西南地区、南岭山脉以南的龙胜境内,所有与“舒适”有关的形容词都可以被拿出来使用。它比“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烟雨楼台的南方更具明朗的轮廓,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里的南方更多了些温润如水的意境。
桂林以北,一座梦中生态城
九山半水半分田,指的就是龙胜,龙胜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8℃,和沿海城市的“冬暖夏凉”不同的是,这里的冬季,充满了清新湿润的舒适感,夏季也少有炎热干旱。在这里,苍苍莽莽的青山,俨然一个巨型绿色植物基因库,森林和城市的距离,融合得如此美妙。“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不是一句遥祝,而是真切存在的,是龙胜人每天生活的环境。
众所周知,各类生态环境元素与人的生存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龙胜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了著名的康寿养生胜地,这里的百岁老人身体硬朗、耳聪目明,一生的时光奉献给了龙胜,这片土地曾有过他们耕种、农忙的身影,山林间也留下了挑着柴火赶路的疲惫,生活在这座生态城的漫长时光所带来的收获,除了干净的食物、优良的环境、避风挡雨的房屋,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幸福。
生命和灵气在于水。自古以来龙脊人就立下了铁的戒律,严禁乱砍乱伐毁坏山林和水源,严禁烧荒开荒破坏水土。那用来警示告诫的铜锣声在这片蓝天下回响了好几百年,于是,才有“龙脊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的景象。水沿着山顶缓缓流下,汇聚成的河流绕着山路曲曲折折东逝,人们总是择水而居,有了好水,便能带来一切。
来到龙胜,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这里的人多数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问了好多个龙胜本地人,得到的回答都是:大概因为我们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吧。这一个“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有多好?
龙胜地区几乎没有大型污染型企业,多依托轻工业、手工业、种植业、旅游业发展经济,几代龙胜人坚信并坚守着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信念,当地一位研究龙胜人文生态的专家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自元代起,龙胜县内就种植着许多茶树,这些茶树汲取着山水土地的灵气,生长在村前屋后,曾有后人想利用砍伐茶树谋取利益,挥起斧头,几株生长了百年的茶树一夜之间消失了。当地的村民得知后,心痛又愤怒,这是与整个龙胜相伴一生的古树,哪能随便地砍伐。说也奇怪,后来几天,砍树的人有的身体突发疾病,有的接连遭遇不顺。纯朴又善良的村民虔诚地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护佑着这片土地,对古树的砍伐、对生态的破坏惹怒了神灵。于是,从此以后,整个龙胜县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砍过茶树。
说到古树茶,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可是如龙胜一般的生长环境,就比较少见了。龙胜的古树茶多长于龙脊山上,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土壤酸碱度最符合古树茶的生长需求。 这些生着清香茶叶的古树,屹立百年,在无数个春华秋实中,历经龙胜的历史、文化、人文演变,它们既是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又是热情向上的参与者,参与着整个龙胜大生态的保护和传承。
在大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质偏硬,接触过这种水的皮肤会有紧绷干燥不舒服的感觉。而在龙胜的几天,无论从生活用水还是饮用水来说,水质皆清冽柔和,触感细腻,口感清甜。后来了解到,龙胜的水源皆是山泉水,大大小小480多条河流杳杳流淌在龙胜境内,蕴含着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满足着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各种元素。
自古以来,山地多的区域,总是伴随着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等问题。龙胜却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种植农作物和植物。走在山间,梯田上成熟的水稻闪耀着金色光芒,百香果、罗汉果的清香远远飘来,俨然一幅群山和大地和谐共生的画面。
我感慨龙胜的空气新鲜,忍不住多吸几口。据说,这里曾被环境保护专家评测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所含的负离子可以达到4920个,数字往往是最直接明了的体现方式,空气中负离子数值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漫长且不易察觉的过程。走在龙胜这样的天然氧吧中,不知不觉间,真的要陷入它的温柔乡了。
都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人间好时节,而龙胜的一年四季,可谓真真切切的人间好时节。春笋萌生,稻谷播种;桑竹点缀,果香四溢;梯田金黄,水酒伴着重阳入罐存封;冬雪飘零,在燃起的火苗旁载歌载舞。这样的春夏秋冬,是你我不曾体验过的人生。
矮岭溪边,一眼灵动温泉水
“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仅是陕西终南山的美景,用它来形容龙胜的温泉也是再贴切不过。龙胜温泉在整个西南地区远近闻名,许多游人慕名而来,只为感受一下从龙脊山的土地之下杳杳流出的泉水升腾的热情。事实证明,这些灵动温暖的水流,确实能够温润肌肤,洗去疲惫和烦恼,使整个人身心都变得暖洋洋的。
根据旧县志的记载:“盖温泉含有硫黄素,可治皮肤疮毒,水质洁白,无臭味。泉虽在深林菁莽之间,而远近游者仍不绝于道。”在阔达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下,是古老的寒武系地质,自白崖岭至天鹅界的断裂带长达数十千米,这是温泉形成的主要通道。
从龙胜县城出发,沿着龙脊山底的公路行驶四十分钟,即可抵达温泉所在之处,还未走近,就隐约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泉水从地下1200米深处的岩石中冒出,携带着丰富的矿物质和来自地心深处的热量,冲破层层岩石和土壤的缝隙,涌出地面,成了眼前这能够卸除一身疲惫的恒温泉水。
经测评,龙胜温泉的水中含有锂、锶、铁、锌、铜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超低钠矿化度的偏硅酸重碳酸钙镁型则是可以饮用的天然矿泉水。在这样的泉水中浸泡着,想必精神上的困顿会随着身体的疲惫一同消失殆尽。原来,最好的治愈方法不是良药,而是身边这一汪汪清澈见底的泉水。
苗瑶侗壮汉,一个其乐融融大龙胜
当地人跟我说了件有趣的事儿,过去,曾有人误以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各族”,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后来才弄清楚,原来它正确的含义是“各个民族”。龙胜既然位于广西,那么少数民族中大多数人一定是壮族吧,其实不然,在这里有五个民族——苗、瑶、侗、壮、汉,这五个民族的人口相当,且相处格外融洽,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和谐共处在这片龙脊山下的土地上。
在龙胜,数不清的山间水畔,总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寨”的感觉,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拐了几道弯之后,以为翻越到另一座山中了,忽而又有一片村寨吊脚楼出现在眼前。“无水不壮、无山不瑶、无垌不侗、无林不苗”,这句古语大致道出了龙胜境内少数民族聚居分布情况,壮族多择水而居,将村寨建于河水旁;瑶族的村寨则多处于大山深处的半山腰,隐蔽又安静;侗族则聚集在较平坦的田地上;苗族的吊脚楼建于山林中,树木植被环绕四周。
在民族建筑和习俗传承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所见到的是已经趋于成熟的民族生活方式,在我们不曾参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道他们的祖先在战乱、流离、困顿中经历了怎样的判断、尝试与抉择,最终成为了眼前这一切我们所见到的模样。也许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可以比较便捷地获取民族文化传承的成果,能借助资料和媒介,纵观千年时光打磨的过程。如今的成果古朴也好,修饰过也罢,总会感受到温暖的触动,这应该是所有中国人心底最麻木而又敏感的那根神经。
在探访龙胜期间,我们幸运地赶上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跳香节”,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大联欢盛会,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均身穿民族盛装,带着特色的乐器和特产,神采奕奕地出现在这里。会场外,一片片绚丽的色彩在飘着小雨的空气中游走,每次穿越一个民族队伍,自己也仿佛被涂上与他们服饰同样的颜色,忽然想让人跟随着头饰发出的清脆的声响一同欢声笑语。
多个民族特色的歌舞在露天舞台上展示,透亮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间,回味悠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抒发情感的方式,少数民族多见于载歌载舞,把劳作的背篓、锄头搬上舞台,放大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细腻的画面,是一种幸福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世代在龙胜生活的不同民族,极少出现被同化被排斥,更多是包容与相互融合。我想,这个世上万物共生,最基本的规则是相辅相成吧,所谓和谐,即是如此。(图片由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提供)
【寨】
指四周有栅栏、水路、山、石或围墙的村子,易守难攻。就是在山里的小山寨,或者平原地带,村庄周围建的水坑,靠河引水,防御土匪。
【山寨】
在山中险要处设有防守的栅栏的据点;山区设有围墙或栅栏的村庄;绿林好汉的营寨;中国西南山区里的村落。
【村庄】
通常为平原、盆地居住地形,也包括大的自然村落,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由成片的居民房屋构成建筑群,平原的村庄房屋建筑密度较自然村落大。“村庄”多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居住地形用语,这与北方地区地形多平原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