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1】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0日  共浏览543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莫金钟莫雪银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为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的原生态民歌,主要流传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罕伯岱达斡尔民族村。该民歌在题材方面反映了达斡尔族生产生活的原貌;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歌颂劳动场面、节日活动、庆典活动、婚丧嫁娶、男女恋爱、保护环境、传统教育和颂歌等;在唱法上节奏鲜明、刚柔相济、韵律简洁、热情奔放,运用较多的衬词,反复咏唱,原生态特色突出;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和歌伴舞等。

  2 鄂伦春族赞达仁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葛淑贤

  “赞达仁”为鄂伦春语“山歌”,也泛指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是鄂伦春族歌唱艺术的主要形式,包括悲歌、情歌、儿歌、摇儿歌等。有相对固定的曲调,但无固定歌词,一般无需乐器伴奏,演唱多为即兴,字少腔长,抒情优美,节奏自由。有两种类型:一种仅用衬词演唱,曲调高亢奔放、悠扬婉转且略带颤音,节拍较自由,唱时可随意发挥,风格近似于山歌;一种类似小调,曲调较平和,节奏较规整,腔词相对统一,音调高亢刚健,有时将两种连起来唱一些叙事性的内容。“赞达仁”记录了本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

  3 杨小班鼓吹乐棚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肇州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杨成伟杨春园

  杨小班鼓吹乐棚是我国现存不多,采用传统的工尺谱记录,用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原生态曲目,以家庭传承方式延续下来的民间礼俗乐队,是汉族民间器乐在黑龙江最具代表性的演出样式之一。1904年由创始人杨殿甲在吉林省扶余县创建,前后经历5代传人,跨越百年历史,珍藏200多首祖传工尺谱手抄曲目。现主要活动于黑龙江省肇州、肇源、肇东及大庆地区,除喜庆佳宴、祭祀典礼及迎送礼宾需求外,主要用于民间婚丧礼仪活动。演奏乐器以唢呐为主,配合笙、管、笛及打击乐器,以掯、打、揉、压、颤为演奏技巧,演奏内容汇集了辽、金、蒙、满、汉多民族多朝代的曲目。

  4 森林号子 兴安岭森林号子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艺术研究室代表性传承人:赵军 韩凤元

  兴安岭森林号子泛指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工人们伐木、运木、垒木劳动时所唱的步调统一的号子。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的松花江流域,依据不同的劳动分工形成了“采伐号子”、“蘑菇头号子”、“拽大绳号子”、“瓦杠号子”和“流送号子”等。内容和东北林区开发、发展、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紧密相连,包括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是一种原生态文化,具有典型的黑龙江民歌特点,高亢有力,粗犷豪放。

   森林号子(海林号子)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进忠

  海林号子是海林林区工人伐木劳动时所使用的号子。历史久远,广泛流传于海林地区。唱词节奏讲究有缓有急,有张有弛,有重音、有托音、多衬字,分领唱和合唱。歌词具有口语化特征,少有修饰润色,多用口语俚语。依据不同工种和传唱环境,可分为蘑菇头号、了号、拽大绳号、拉鼻号、大掐号子、羊工号、瓦杠号等7种。

  5 蒙古族四胡音乐

  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 

  代表性传承人:包杰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龙江地区主要分布于杜尔伯特、肇源、泰来和富裕等县份。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由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变而来,最初为草原流浪艺人说唱“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用,并被列入宫廷乐队作为主要乐件。在杜尔伯特地区从元代蒙古四胡就已经出现,到清代达到高潮,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是杜尔伯特蒙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6 赫哲族嫁令阔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双鸭山市饶河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付玉玲

  赫哲族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中的一种,流行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赫哲族地区。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自然抒情,大多即兴填词;曲式结构简单,有一至二个乐段,手法多用赋、比、兴,体现出少数民族民歌形象鲜明、人物生动、语言明快等基本特征,表达了赫哲族对大自然、家乡的赞美和年轻男女之间爱情的倾诉。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

  赫哲族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一种,包含情歌、叙事歌、生活歌等,以情歌居多,现流传于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村、同江等赫哲人聚居地。曲调固定,明朗轻快,悦耳轻柔,婉转流畅。男女分腔,互不混唱。多为独唱,偶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

  7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人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印证,既有反映历史、战争的《成吉思汗出征歌》,反映宗教信仰的《杜尔伯特活佛颂》,也有赞美家乡的《白音花敖包》,涵盖了生活的各个侧面。内容丰富,叙事性强,数量较多,在黑龙江民歌发展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8 满族传统民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音乐家协会       

  代表性传承人:奚国栋奚景春

  满族传统民歌是满族在萨满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民族民间歌曲,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既具有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的萨满音乐色彩,又兼具生活气息浓厚、实用于生产生活而作而唱的特点。

  9 达斡尔族扎恩达勒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何丽霞杜贵祥

  扎恩达勒是构成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也是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一,被中国音乐学界称之为“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曲调悠长,高亢奔放,节奏相对较自由,注重抒情性和即兴性。集中体现了达斡尔族民歌的特色,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内心深处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愫。主要为达斡尔人在节日、庆典与聚会之时演唱。

  10 鄂伦春族口弦琴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吴瑞兰

  口弦琴,鄂伦春语称为“明努卡”(或“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中的娱乐工具之一。多为铁制(也有铜制),长约12—15厘米。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连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口中,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小柄牵动簧片振动而发音。代表曲目有《白桦树》、《勇敢的鄂伦春人》、《别看我这样》等。口弦琴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Google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3】
下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2】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89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74]
 · 北京大观园 [3631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23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8.4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