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黑龙江

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类(42项)【4】
  发表日期:2022年5月10日  共浏览171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31 祭孔大典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仪式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产生于孔子故乡山东省曲阜市。哈尔滨文庙的祭孔大典,承袭了明、清两代的祭孔仪式办法,还吸收了民国时期所做的有益改革,集中体现出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

  32 满族家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赵文昌

  满族家祭是满族一项重要的家族活动与民俗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最初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为单位举行,各家族曾拥有不同的神灵体系。清朝以后以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分支家族为单位,一律采用官方颁布的祭祀规程,从此形成了满族家祭的基本格式。家祭一般安排在春耕之前或秋收之后举行,俗称为“春秋大祭”。每次通常连续举办3天,地点选在族长或辈份、威望较高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族人家中,其同族近支家庭,除孕妇和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外都前往参加。从清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满族民间的家祭始终没有间断,成为东北地区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风俗活动之一。

  33 满族萨满家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玉林关云太邢玉霞

  萨满家祭是流传于东北宁安地区的一种民间的传统祭祀活动,以氏族为单位,每三四年举行一次,时间为3天。由于祭祀仍由察玛(即“萨满”)主持,并跳传统的萨满舞,供万物有灵的祖先神及自然崇拜等诸多仪式,萨满家祭已成为研究萨满教的活化石。

  34 杨氏家族萨满鹰神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杨学勤

  传说康熙31年,兰岗镇东升村杨氏家族有幼子患病要学萨满,半月后归来呈死状,家人以为其死送山火化,却被两只鹰所救,此后杨氏家族供奉鹰神且跟老关家萨满大神学习萨满文化。祭祀时把家神祭和鹰神祭混为一体,鹰神祭为主祭内容。第一天祭祀由振米开始,压面做米糕,煮拉拉装酒。第二天朝祭先祖(家佛爷),晚6时祭鹰神。主祭萨满杀一口黑猪,头朝门绑好放在桌上。跳鹰神舞时隆重肃穆,萨满手持铜镜、戴神帽,祭酒、跳舞、踩猪、领牲。晚11点背灯祭。第三天祭天,夜间祭星、祭村。

  35 满族萨满神祭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艳龙

  每年农历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辰时,阿城满族群众进行萨满祭祀活动。祭祀场上,众人在萨满师带领下,燃香一柱,双手举香立于神龛前,向神庙或神杆、神牌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而后由族人中的青年上飨于神龛前,请神享用后唱萨满神歌、跳萨满舞为神助兴,之后全体进屋喝酒吃饭,同时观赏满族地方戏曲、秧歌、民族舞蹈、歌曲等表演,演出终止便告结束。阿城萨满神祭活动,与近代的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有所不同,是在阿城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36 鄂伦春族萨满祭祀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孟淑卿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经历了自然、图腾、始祖崇拜信仰等3大历史时期。萨满祭祀中有狍子、河鱼、面食等供品。在其古代狩猎民俗中,春祭是重要活动,祭祀中萨满求神灵保佑族人平安顺利。萨满在给病人看病时,要穿上神服,点烧香草,有两个二神和十余个伴神,边唱边跳,求神灵治好病人。萨满传承仪式由老萨满先围着篝火击鼓唱神曲,二神随声附唱,新萨满在其后,二人击鼓,老萨满招来神灵,神灵再选择新的萨满传承人。关扣尼是黑龙江鄂伦春族唯一健在的大萨满。

  37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吴秀华

  鄂伦春民族在狩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风格别致的兽皮服饰。其传统服饰有:冬季的厚毛狍皮衣服(苏恩),春秋的红杠子狍皮衣(古拉米),都是右边襟,两侧开衩,便于骑马。装饰图案有弓箭形、扎枪形等,寓意渔猎工具、狩猎对象等。女式衣服在白茬皮衣上镶黄、兰、黑边,用针脚纳成密集的点状,十分美观。服饰以兽皮为原料,加工程序繁多,缝制用线独特(犴筋、鹿筋、狍筋)。反映宗教文化的萨满服饰,每一个部件都有其意义。

  38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孟淑荣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主要以鹿皮或罕皮制作,有着明显的渔猎色彩和地域特色。基本款式是窝领、对襟、马蹄袖、长筒式皮袍、披肩,下摆处有鹿皮条饰,腋下缀饰彩色布条,臂到胸部饰有3-4条黑色宽布条饰,还有神膝、神帽、神鞋、神裤、铜镜、长铃、铜铃、飘带、神鼓、鼓槌、神棍、神偶、神像及神盒。其制作要由9名妇女完成。制作完成的萨满服须由老萨满主持进行神服祭祀仪式。萨满服饰分级别,初级的穿3年再穿中级神服。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扩展

  项目保护单位:逊克县博物馆代表性传承人:莫秀芳

  逊克的鄂伦春族萨满服饰制作技艺包含兽皮制作技艺、布类制作技艺、兽皮刺绣技艺、布类刺绣技艺、兽皮粘贴技艺、金属类饰品缝挂技艺、贝类兽骨类饰品缝挂技艺等多种工艺,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萨满服饰制作反映出鄂伦春族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文明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39 朝鲜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金守男李春玉

  朝鲜族传统服饰多沿用朝鲜李朝时期风格,也借鉴了汉唐代和满族服饰的优点。男人穿裤,女人穿裙。其采用平面裁剪法,由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体现了直线美和曲线美。服饰素净淡雅,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神圣。色彩搭配遵循“阴阳五行”,利用服装色彩和衣料材质演绎不同风格,上衣多用亮色,下衣多用暗色。

  40 赫哲族传统服饰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尤忠美解永亮

  赫哲族传统服饰是赫哲族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主要为鱼皮衣。制作鱼皮衣需要的鱼种类很多,如胖头鱼、马哈鱼等。获取鱼皮的工具由竹子制成。皮子取下后经风干后轧皮,用刮刀整理,再熟皮子,使鱼皮纤维蓬松便于缝制。鱼皮衣分为上衣和套裤。整件衣服前片后片分别用5片鱼皮成齿轮咬合状拼接而成,底边花纹剪接成云纹,往衣服上缝制时先用鱼膘进行粘合,再用针缝制,讲究花纹色调。

  41 满族八大碗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英

  满族八大碗,是满族同胞的特有菜种。满族八大碗也就是满族民间过年时的冻八碗菜。八大碗主菜为:扣肉、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豆腐泡配白菜、海带冻豆腐、木耳白菜、干豆角炖肉皮、黄花菜炖肉,同时配以猪排骨(精排)、猪心肝(可用肘花代替)、韭菜花(或地环儿)、五花咸菜共4个压桌碟。用料主要为猪肉、小笨鸡及白菜、酸菜、黄花菜、海带、木耳、粉条等蔬菜。

  42 满族年猪菜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

  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孟照发

  年猪菜,俗称“杀猪菜”。宁古塔的杀猪菜发源于宁古塔满族聚居区。满族人喜食猪肉,冬季又漫长寒冷,于是满族人民学会了渍酸菜和贮藏蔬菜,逐渐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宁古塔年猪菜。最初形式为乡宴,品种单一,受环境所限,大多在春节前食用,故称“年猪菜”。历经发展,年猪菜已越来越为丰富,除满族特色的压桌碟外,已发展为配套宴席,冷热菜、炖菜、碗菜等均有,其中碗菜可配多种蔬菜、豆制品等,成为独具特色的宴席种类之一。其制作基本流程为:宰杀、灌制血肠、卤方肉、炖菜、蒸碗、佐料调制等。


Google
 
上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2】
下一篇: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1】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9]
 · 北京大观园 [3624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2.09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