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外的天桥本是一座桥,因皇帝到天坛祭祀必须经过而得名“天桥”。天桥一带有河有湖,红莲荡漾,绿柳依依,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游人来此观景游玩。小商贩见此地人多有商机,就自然向这里汇集,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已汇集成一个有规模的商品市场了,随之而来的是酒楼、茶馆在此建房开业,一时好不热闹。
有了客流,自然而然地麇集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他们找个空地,在地上画个白圈,就当成自己表演的地界了,也叫“画锅”。这个说法是个比喻——有了锅就可以做饭吃了,有了表演场地,艺人们就能在此挣钱吃饭。他们表演的这些民间技艺品类繁多,但都独树一帜,技艺高超且极富特色。如杂技就有抖空竹、舞叉、爬杆、耍中幡、车技、硬气功、吞铁球、踢毽子、飞刀、马术、耍石锁等二十多种,看得真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说这打弹弓和射箭吧,打弹弓用的是胶泥做成的弹丸,射箭用的是竹棍带铁尖的箭支,其技艺惊人之处在于眼准、手准,指哪儿打哪儿一箭中的。在远古时代,箭本是打猎的工具;在冷兵器时代用在战争中,成了打仗的利器,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到了清代,八旗子弟则把这当成了保持战斗力的训练科目;直到今天,射箭蜕变为单纯的体育项目,其实用性已经完全消失了。可谁曾想过这打弹子、射箭在天桥这个大市场上成了供人观赏的玩意儿,成了取悦于人,挣点小钱得以养家糊口的饭碗。
我小时候并不常去天桥,在不多的几次中,围观过打弹弓、射箭的杂技表演。
节目开场是将一泥丸放在茶壶嘴上,先是从远处开弓射箭,射出的箭把壶嘴上的泥丸击碎却不伤茶壶。随后表演者又换用弹弓,手持两个泥丸,先将其中一个高高射向天空,随之手疾眼快地把第二个泥丸射出,使之在空中与第一个相撞,两球相击碎成粉末散落下来,观众则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现在想来,这不就是“爱国者”防空导弹吗?在空中拦截敌方射来的攻击导弹,这个概念与天桥艺人的表演真是不谋而合。
最精彩也最让人揪心的是两人搭档,一个人坐在板凳上,把头向后仰,嘴上叼着一个彩球,然后另一人从侧面将搭档嘴上的彩球击中而人却毫发无损。这个节目不仅要求射手技艺要高超,叼球的人也必须训练有素,不惊不怕稳如泰山,稍有抖动都可能会酿成伤人的后果。围观的人则想看又不敢看,担心鲜血四溅的惨剧发生。大家屏住呼吸,当听到“嗖”的一声,一箭命中时,观众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纷纷投钱于场中以表达对表演者艺高胆大的赞赏。这个节目还有个很文气的名称叫“燕口夺泥”,顾名思义,很是传神。后来听了解天桥杂技的人说,表演这个节目的艺人外号“弹弓张”,本名叫张玉山。回想当初看他表演已是七十年前的往事了,不知此技艺是否还有传人。我想大概是难以为继了,因为市场消失,生存的条件不存在了,当初的惊险场面也只能留在北京老人的回忆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