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

昌吉市回族溯源
  发表日期:2022年4月30日  共浏览1474 次   出处:来源:西部庭州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昌古市回族人口众多,据《新疆年鉴》(1987)专稿[人口,民族]统计,全市回族3502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l4.37%。昌吉市的回族人民热爱边疆,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并肩战斗,推动历史前进,为建设边疆,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

  昌吉市的回族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在昌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广泛调查,收集了不少资料,本文就是对上述问题的简要回答。  

  一、回民八大户

  在昌吉市这块土地上最早定居的回族先民是谁?据传说,可以向上追溯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随军来疆又定居昌吉的毛、武、余、白、黑、金、马、郭八家。按时间推算下来,回族的先民在昌吉市定居的历史已有二百三十多年了。我走访了八大家的后裔,这些年已古稀的老人讲述了他们的先辈在昌吉落脚的历史:“我家的袒太爷们到昌吉时,昌吉的新城(即宁边城)还没筑成,算起来传到我这一辈有八辈了(不包括现在的子孙辈)”。

  他们的先人是怎样来新疆的?据先人们讲的“在清代乾隆年间,宁夏吴忠县毛家的老四在清军吃粮;后来升为左哨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出兵西域,毛峭官也到了口外。当时随清军同路上来的有八家回族,其中宁复人五家,甘肃人两家,河南人一家,都随军赶大营到了昌吉。他们的家属被安置在老唐城西门外边,仍以为军营服务来维持生活。过了两年毛哨官升了把总,当时人们称他四老爷。又过了几年,毛把总调到南疆提升为千总,而其他几家回族及家属仍留昌吉定居,但他们已脱离为军营服务的行业,即在当地另谋职业过活”。“此后,朝廷从关内发配来很多犯人,人口增加了,又选定在老唐城西门外为新城址,开始打筑昌吉新城(宁边城)。城墙筑起后,官府选定毛家住的地方要修文衙门(即老县衙门);余家住的地方修武衙门(现市拖拉机修配厂)。故两家迁到新城外南关居住。此后不久,名叫金登银的一户先民被派到头工(现大西渠乡玉堂村)一带负责给新来移民拉荒安户,养牲屯田,后来金登银担任了该地区的乡约。现头工的金、武、马等姓中的老户,都是当年屯田者的后裔。嘉庆未年毛家迁移大军户(现二六工乡军户村)务农,其后人担任了该地的乡约。武、余、张、苏四家的后人在成丰年间,先后迁往二六工乡现六工村务农,繁衍至今”。

  这八家先民在昌吉落业后,他们在关内的各姓亲属,纷纷从原籍通过给商贾拉骆驼为脚户,有的徒步陆续进疆,投亲靠友来昌吉落脚。而各姓的同姓族人共同生活(过去习惯是四世同堂),天长日久,祖辈族人逐渐增多,又得分房,另立炉灶。后来他们族人中有不少人,又迁移到奇告、米泉、玛纳斯、伊犁等地谋生,后代相传至今。现在这些县的部份与八大户同姓的老户,原是同宗亲属。  

  二、回民“屯犯’起义者的后裔

  清乾隆二十八(1763年)以后,清政府从关内发配了大量的犯人来昌吉屯田。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768年9月25日),三工庄的回族屯犯(现三工乡大三工村),不堪忍受屯田监官的欺压和污辱,当夜联络屯田城堡一带的数百名回族屯犯,举行起义。起义者抢夺清军武器,杀死监官,随后又攻占了昌吉新城。义军挥师攻取乌鲁木齐,途中遭清军伏兵堵截在黑山头(原称红山口),双方发生激战,义军失利。部分溃散义军向西逃往玛纳斯,被清军追歼后全部牺牲。清军对回民进行了血腥镇压,留守在昌吉城内的老弱妇幼难以辛免,凡十岁以上的孩子都葬在清军的屠刀下,全部被处死,尸体填埋在新城外西南角的老回回乱坟坑内。

  当时的被害人还留下了数十名十岁以下的男女幼儿,由官府变价卖给当地的汉族人。

  据在昌吉的汉族老户许门之后许福海老人说,他父亲许德义(1889——1968)曾讲过;我家曾祖爷辈时,生了几个女儿,没有儿子。乾隆年间昌吉回回“造反”,回回的大人都被杀了,许家买回了一个回回男孩,此人即是我们许家的祖太爷。许家一族便由此传到至今。

  刘炳仁老人讲,他父亲说过,我家三爷刘延选(1855——1931)告诉后人,他的奶奶是昌吉屯犯闹乱后,从官府买的回回幼女。因此,刘家前辈人一直不养猪,不吃猪肉。每年逢回族年节,他家都要请个阿訇到老坟地上祷念先人。刘延选去世后,始打破了上述习俗。  

  三、三工的‘民屯”

  屯犯起义被镇压后,昌吉的回民几乎被杀净。后来清廷为了解决边防军的供应所需,又陆续从关内和乌鲁木齐迁来屯民在三工屯田。据七十四岁的汉族马德云讲,我父马福(1878——1944年)和爷爷马三(1833-1920年)在世时常说,“我家原籍山西人,先人是从家乡迁来昌吉三工务农的。初到这里,三工已有水渠和熟地,但无人种地。后来听说,过去这里的回回反了朝廷,都被宰光了”。我们是二次从关内安置到昌吉的汉族屯民的后人。

  八十五岁的汉族赵永太称:我父亲赵禄(1870——1926年)和爷爷赵三民(1841——1918年)都说,我家原籍凉州人,先辈们做小吃生意,人们都叫赵凉粉家。后来,我家从乌鲁木齐迁移到三工东沟务农。到清道光年间,在东沟的民屯后人有赵三民,潘生福(此户到一九四七年已无后人),杨金宝三户。在三工西沟的有鲁福、马三、王立、石家(此户到一九二五年已无后人)四户。当时在三工庄只有七户汉族入。现在有五家的后裔均在本乡。我们的祖先到三工庄的具体年代不详,到一九五五年,五家原来的三处祖坟地,合作化后都搬迁了。

  王门后人王金福(七十七岁)说,我们的先辈原在二六工大军户务农,后与七家先后移来三工务农至今。原三工庄,现已有二百九十四户人;其中的一部份老户,都是同治年变乱后,大批逃荒避祸的灾民到三工定居至今的。

  四、大军户的“屯犯”后裔

  据二六工乡军户村的马良义(1890——1967年)讲,他的父亲马东(1850——1934年)是宁夏人,现市政协副主席马鸿喜的父亲马福寿(1896——1980年)和马占清的爷爷老哈山阿訇(1866——l933年)都是甘肃人,他们的先辈在清乾隆年间,在宁夏和甘肃原籍聚众“反”了朝廷,传说挖了皇家祖坟占后采被清军击败捕获,并在每人的脸上打了金印,关押了数年。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这批犯人被发配新疆,来到昌吉。不久又被押往玛纳斯筑凤凰城,城筑成后,又押回昌吉,到现二六工乡军户村和军户农场李家庄、毛家庄、冶家村一带开荒屯田。在这一带的同姓老户,都是当年回民“屯犯”的后裔。

  军户农场的苏正伟讲,他父亲苏德(1866——1960年)常说,“军户农场的毛家庄、李家庄、冶家衬里的马、张、李、苏等姓中的回族老户,汉族蒿、赵、王、李、金、魏等姓氏中的老户,都是从宁夏、甘肃来的‘屯犯’后裔”。

  五、清真寺的变迁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昌吉城上又迁来了张、王、苏、马等五家回族。当时城里已有十三家回族,却没有宗教活动场所。经大家协商,各户自愿出工出物要建清真寺,但官府不准建立清真寺?经过一番曲折后,在城内西南角,第一次建起四十多子方米的两间简易清真教堂(现称哨麻)。这即是现在本地寺的前身。

  清嘉庆初年(1795年),昌吉城镇的回族增至五十多户,原礼拜寺太小,当时清政府对回族有些宽容,虽受了不少刁难,经上下打点送了金银后,才允许另外修建一座清真寺。各家回民又集资,出工,在原礼拜寺地址上第二次建起昌吉的第一座清真大寺。

  清同治三年六月十二日(1864年7月5日),昌吉回民参加妥得嶙领导的反清起义。光绪二年六月(1876年8月)起义失败,城内这座清真寺也毁于战火。当时城内只有郭忠一户回族,其他回族一律被迁出城外。光绪四年(1878年),这座清真寺移到南关西街,在现寺址第三次建了本地寺。一九三二年该寺又毁于战火。一九三六年在原寺地址第四次重建了本地寺,一九五九年宗教改革后寺被关闭。一九八O年该寺开放,恢复宗教活动。这寺是昌吉市最古老,历史悠久的回族清真寺。

  建寺后的历任阿訇,无文字记载,无法考证。清咸丰年间至清代末年的阿訇是:胡子马阿訇;洮州马阿訇(马吉明的太爷,1884年亡故);老哈山阿訇先后两任,开二十一年学;古拜阿訇。民国时期阿訇是老李阿訇;古拜阿訇(第二次);马彦忠阿訇;绥来马阿訇;陈明月阿訇;李彦明阿訇;马永寿阿訇;马文俊阿訇;沙顺真阿訇;马奎元阿訇,马正忠阿訇。解放后的阿訇是,杨智阿訇;马寿清阿訇。一九八一年起马正忠阿訇;王彦枝阿匐至今。经查证共有十八位阿訇开学,二十二任,其中有四位阿訇先后开两任学。

  陕西寺的由来。清咸丰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反抗清廷,起义失败后,义军和回民迫于清军和民团的残害,大批陕甘回民背井离乡,流入昌吉谋生。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籍回民易升元(商号易兴和),赵全升、小马等人发起与城内清真寺分坊,在南关(现保卫路)建了陕西寺。同治末年(1871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白彦虎率领的部分义军和家属流落昌吉,他们是陕西人,也入了陕西寺坊。光绪二年六月(1876年8月),昌吉回民起义失败,第二年伊犁将军来昌吉视察后说:“陕西寺的基地,原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置的关帝庙,同治初年被逆回占踞修了清真寺”。他下令陕西寺要搬迁,该寺便移到西街现寺地址,第二次重修了宏伟庄严的陕西大寺和山门楼。一九三三年这座寺也毁于战火,一九三五年在原寺址第三次重建陕西寺。一九五九年宗教改革后寺门关闭:寺坊合并到兰州寺。一九七八年寺院得到修复,开放恢复了宗教活动。

  一九八三年,陕西寺集资建起了独特风格的古典式寺院山门楼。一九八七年因礼拜大殿年久失修,又在原寺基址第四次重建起八角型三层楼(包括底层)的礼拜大殿,高二十九米,建筑面积一千一百七十平方米。

  自1862年建立陕西寺,至1988年的历任阿訇共二十七位,开了三十五任学,其中六位阿訇开了两任,一位开了三任。

  兰州寺的由来。清光绪四年后,从甘肃、青海逃来新疆的回族人口日益增加。光绪八年(1882年)他们便从陕西寺坊分离出来,建起了兰州寺。一九三三年这座寺也毁于战火。一九三六年第二次建起,沿用至今。

  自一八八二年建寺至今,历任阿訇是:老张阿訇,张二师阿訇,安启祥阿訇,老苏阿訇,张而各阿訇;苏阿訇,张吉贵阿訇,安渐海阿訇,张吉贵阿訇,李成元阿訇。

  西河寺的由来。清光绪二十二年青海回民再次在刘同春的领导下,反抗清朝起义。失败后,清政府采取“先抚后剿”的残酷手段,很多回民无辜被杀,因而大量难民陆续流入昌吉。到民国三年(1914年),甘肃临夏、青海回民新户增至六十多户,他们与兰州寺分坊,建起西河寺。一九三三年毁于战火,一九三八年第二次重修西河寺。十年动乱中,该寺遭到彻底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归还了寺址。坊民集资于一九八一年第三次修建西河寺,建了面积三百四十平方米的礼拜大殿和高耸雄伟的寺院山门楼。 

  建寺至今,先后掌教阿訇十位,其中一位阿訇开了两任。

  大军户清真寺的由来。清道光初年(1820年),当地回民申请,后经过一番曲折,官方才允许修建清真寺。回民在毛家庄南边第一次新建大军户寺,这是昌吉历史上乡村的第一座清真寺。在历史的变革中该寺三次毁于战火。一九三八年移到现军户农场四队重建大军户清真寺至今。

  建寺后的历任阿訇无法考证。民国初期至今的阿訇是,尕张阿訇;而力阿訇;马元善阿訇;张吉贵阿訇,马文海(沙力海)阿訇;安潮海阿訇;顾金寿阿訇,其中尕张阿訇先后开学两任,约三十年。  

  六、回族坟园的变迁

  八家回族先民初到昌吉时,他们便发现在老唐城南门外边有一百多座伊斯兰教徒的古墓群,地点在现昌吉市五金公司仓库周围。(光绪五年(1879年),后来这里的维族人也开始在此墓地周围埋葬人,至一九五五年后,这座坟园才迁到八工和西五工坟园新址。在老城西门外,还有一片约五亩地的伊斯兰徒的古墓群(即现市兽医站北边)。从这些墓型得知,这里是伊斯兰教徒的古坟地。但人们无法回答这些坟的主人,究竟死在什么年代,他们是回族、维族或其它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人?一九五五年迁坟时,在市五金公司仓库古墓地点,曾起出一具完整的女性木乃伊,依据这座女性墓葬埋的方式和她的尸体形态,可以断定她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其它坟,都是如此葬法。所以先辈们在当时就把这两处坟园都称老回回坟(市兽医站北边的古墓坟地现仍保留)。

  三工庄起义被镇压后,官府把起义的老弱病残以及十岁以上的人统统处死,他们的尸体也被胡乱填埋在市兽医站北边的老回回坟园内。从此后,回民不再到这片坟园里埋葬人。不久他们就选定南关外边,大约两亩地做为坟园,并打了围墙。这就是在昌吉历史上有名的八家坟园(现市职工学校内)。随着岁月的流逝,昌吉的汉族人也逐年增多,又在八家坟园围墙外,开始埋葬人,所以人们都称这片坟地叫十三省坟园。

  清嘉庆元年以后,回族人口增加,建寺后便遗弃了八家坟园(只有武家继续葬人到光绪年间),新建了西坟园(现市种子公司和市畜牧局鲜奶收购站),后来坟地向南延伸到现昌吉养路段南边。这片墓地一直到一九五六年,才搬迁到六工拱拜坟地。在西坟园内有嘉庆和道光年间立的八九块石碑,碑宽约一尺二寸,长约五尺。而后,在西坟园的北边(现苏兴元房西与南面),又陆续埋葬了数十座汉族坟墓,也立有十多块石碑,碑宽一尺五寸,长约六尺(比回碑宽长)。上述回汉墓石碑,到一九二一年后不知去向。一九六三年在八家坟园地址,要修建昌吉市职工学校,政府发布迁坟通告;由武家人搬迁了该坟园。


Google
 
上一篇:清朝政府的政教分离政策
下一篇:米泉县回族的来源及分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6]
 · 北京大观园 [3623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63.2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