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

米泉县回族的来源及分布
  发表日期:2022年4月30日  共浏览395 次   出处:来源:西部庭州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新疆处在“丝绸之路要冲”,也是回族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元代攻取中原的征召和十七世纪准噶尔上层贵族的叛乱,使定居新疆的回族大量内迁,到清雍正二十年(1734),原在新疆的回族已基本全部内迁。

  现在米泉的回族,绝大多数是在清乾隆后期和光绪年间清政府大兴“屯垦戍边”后,由内地逐渐迁来的。

  回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敦,光绪年间甘肃马善仁创立新教,始有新旧救派之分,自此,在宗教内部产生了教派之争。

  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从河西各地移民四百户到乌鲁木齐开荒屯田,男女老少共一千五百口。同时又迁来内地“罪犯”,每人拨地十二亩,遣犯家属每人拨五亩,自行开荒种植。同年五月,二百八十一名兵弁携家属到乌鲁木齐(包括今米泉)、昌吉落户,设立四个村子。乾隆卅三年(1766年),肃州移民八百户,高台移民四百户,遣犯四百名携家眷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终身负罪边城,服刑满后改为民册,连同家属编为农户。

  乾隆四十年(1779年)由云南遣发劳工六百零三名,到乌鲁木齐务农。“因不服管束,又移送伊犁。当时还由甘肃河州迁来回民两万余户,迁居乌鲁木齐的就有五百五十多户,在达板城落户的有五百户。因此,达板城至今仍然是回族聚居地之一。同时,还有白彦虎,刘四伏等陕、甘、青回民起义失败退来新疆的数千名回民在米泉、焉耆一带落户。白彦虎的一部分部队去了俄国,今苏联之吉尔吉斯的东干族便是白彦虎的后裔。左宗棠也带来大批回族部队,其中有“旌善五旗”就是由陕西调来的回族团。古牧地之战就有这个团参加。这个团英勇善战,一直打到喀什噶尔,在捣毁了阿古柏的最后窠穴后,方遣散屯田。现在喀什、沙雅一带仍有旌善五旗回族官兵的后裔。

  清光绪廿年(1894年),青海西宁一带正值荒年,青海南川羊毛沟地方的回民约二十多户,被迫远走新疆,沿途乞讨来到红庙子(今乌鲁木齐),清官吏将其送至米泉三个泉子开荒,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每年所收获的粮食上交十二石租米,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村庄。为了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就将“三泉子”改名为“羊毛工”(工为开荒者的村庄)。同年来疆的还有青海红雁湖十多户人,也分在米泉,他们就以青海之红雁湖命名他们所住的村庄,至今仍叫红雁湖。在米泉尚有陕西工、协标工等村庄的命名均属此怀旧之类。

  云南回族马福兴,就是被清廷革职为“罪人"充军来新疆的,杨增新念其同是云南人,赠银令其到三个泉开荒。当时三个泉只有五、六户人家,均为1894年之朝廷钦犯,马福兴便和这里的人一同开荒造田。

  一九二九年甘肃等地的大灾荒,宁夏固原的大地震,以及连续多年在甘肃、青海等地区所发生的伊斯兰教内部新、老教派之争,这些天灾人祸也使成千上万的回族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逃奔新疆谋生。

  米泉回族历史并不太长,约有两百多年,且多系从陕、甘、宁、青等省迁来,其经济、文化、生产都比内地回、汉人民较为落后,但对开发米泉,建设米泉,保卫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解放后,米泉虽无大批回族迁入,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五、六十年代鲁、皖等省也有相当部分支边青

  年,来到米泉。由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上新疆土地肥沃,紧靠陕、甘、宁、青等省区,在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有大批回民陆续来到米泉。

  米泉同族人口一直是稳步增长,据一九八五年统计全县回民已由1949年的7131人增长为42957人,增长6.02倍。

  米泉回族分布除三道坝乡和白杨河乡较少外,遍布于全县各乡镇。据八五年统计,米泉镇为5366人,古牧地乡8486人,长山子乡14472人,羊毛工乡11278人,三道坝乡383人,白杨河乡247人,铁厂沟镇2712人。

  回民的分布情况,解放前后基本无甚变化,分布地区相同,只是人口增加而已。


Google
 
上一篇:昌吉市回族溯源
下一篇:塔塔尔族历史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4]
 · 北京大观园 [36235]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9.6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