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6)
发表日期:2022年4月27日 共浏览193 次
出处:来源: 方 铁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四
在今川西南至滇西北的地域,唐代分布着东蛮、三王蛮、西山八国、施蛮、顺蛮、磨些蛮等山地民族。唐朝、吐蕃、南诏或联合或冲突,这些山地民族也罝身其中,对南诏、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其活动的作用不容低估。贞元十年南诏归唐后,尹牟寻首先清理南诏与唐剑南节度之间的诸蛮。
剑南节度西面、南面诸蛮的情况十分复杂。一般来说,上述地区诸蛮视唐朝、吐蕃势力的消长,态度亦变化无常,如西山松州生羌被称为“两面羌”。勿邓、丰琶、两林因居于雅砻江以东,被称为“东蛮”,天宝中受唐封爵。天宝战争后,南诏联合吐蕃攻陷嶲州,东蛮“遂羁属吐蕃”。黎、卭二州以西有三王蛮,其北界达今汉源县西北飞越岭,南界至大渡河。贞元十年以前,剑南节度岁赐帛3000匹,令其监视南诏,“南诏亦密赂之,觇成都虚实。”[30] 在今四川汉源以北,有西山八国哥邻、咄霸、弱水、白狗、逋租、南水、清远和悉董;剑南西山与吐蕃、氐羌相接,武德以来唐于其地置州县、驻军防,“乾元之后,亦陷于吐蕃。”西山当吐蕃南下大路,属唐朝石门、柳强三镇,唐于其地置兵戍守,并设招讨使领弥羌等五部落,“其余东钦、磨些也。”这些部落“春秋受赏于嶲州,然挟吐蕃为轻重。”[31] 贞元九年,韦皋对吐蕃作战获胜,西山八国首领各率部落脱离吐蕃,诣西川节度求内附,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同年,西山松州生羌等2万余户内附;十一年九月,德宗诏韦皋兼近界羌蛮、西山八国及云南安抚使等职。[32]
贞元初年,剑南以南诸蛮多依附吐蕃,南诏颇受其累。如贞元七年,韦皋遣使持书喻南诏,道经磨些蛮之地,其首领潜告吐蕃,吐蕃因此诘问异牟寻,磨些蛮遂与南诏结仇。又如勿邓部落首领苴梦冲内附吐蕃,阻断南诏与唐朝交往的姚州道,韦皋遣军招苴梦冲至琵琶川,数其罪而斩之。尹牟寻始终不信任剑南以南诸蛮,在他们降唐后亦如此。如贞元十五年,吐蕃谋袭南诏,将围嶲州,“异牟寻畏东蛮、磨些难测,惧为吐蕃乡导,欲先击之。”韦皋言:嶲州严兵把守,“东蛮庸敢怀贰乎?”“异牟寻乃檄东、磨些诸蛮内粮城中,不者悉烧之。”[33] 由于剑南以南诸蛮在吐蕃和唐朝间摇摆不定,贞元十年,异牟寻领兵攻据蕃神川都督所在地铁桥城(丽江塔城),差大军将为城使;随即将其地诸蛮迁往其他地区安置。如铁桥西北大施赕、小施赕、剑寻赕的施蛮,居住铁桥南北面的顺蛮,“皆吐蕃伪封为王”;尹牟寻迁施蛮于蒙舍城,迁顺蛮至白崖。磨些蛮居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在今云南宁蒗西北)、昆池(即今泸沽湖)等地,南诏袭破铁桥及昆明(在今四川盐源)诸城,俘虏磨些蛮1万户,尽迁滇东西爨故地。此外,还迁弄栋蛮至永昌,徙裳人数千户到滇东北诸川。[34]
唐、诏结盟以后,对吐蕃的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促使依附于吐蕃的诸蛮分化瓦解,不断有部落脱离吐蕃来降。贞元十六年,韦皋联合南诏破吐蕃2万余众于黎州、嶲州,次年,吐蕃昆明城所管磨些蛮1000余户降唐。对韦皋分化东蛮诸部之功,《新唐书?韦皋传》说:“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
唐、诏结盟后,南诏摆脱了吐蕃的压迫,又得到唐朝的有力支持,“吐蕃苦唐、诏犄角,亦不敢图南诏”。吐蕃自失巂州,战略守御被动,深恨南诏“挟唐为轻重”,遂称南诏为“两头蛮”。贞元十年后,唐朝联合南诏,发动了多次进攻吐蕃的战争。十五年四月,异牟寻约剑南节度使韦皋共击吐蕃,以确保巂州、昆明、弄栋诸城的安全,韦皋因兵粮未集不宜轻动,请俟他年。十二月,吐蕃兵5万人分路出击南诏及嶲州,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御之,“吐蕃无功而还。”吐蕃数次被唐、诏打败,韦皋累破吐蕃2万余众于黎州、嶲州。吐蕃恼怒,于十六年大肆征兵,筑垒造舟,“欲谋入寇,皋悉挫之;”吐蕃将领兼监统曩贡、腊城等九节度度婴、笼官马定德与其大将87人因此率部降唐。吐蕃闻唐兵3万入南诏,大惧,兵屯纳川、故洪、诺济、腊、聿赍等五城,“欲悉师出西山、剑山,收嶲州以绝南诏。”异牟寻谓皋云:“虏声取嶲州,实窥云南,请武免督军进羊苴咩。”在唐、诏联军的攻击下,吐蕃大败,但仍固守昆明、纳川一线。唐、诏合兵破吐蕃于雅州,又围维州及昆明城。
在几次战役中,唐、诏联军克吐蕃7城、5军镇、焚堡150座,斩首1万余级,俘虏6000人。唐朝乃升韦皋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赐爵南唐郡王;在战斗中,南诏多攻吐蕃腹心,俘获最多,德宗遣中使慰抚之。十八年,吐蕃内大相论莽热率兵10万赴解维州之围,为唐军所败,吐蕃军队死伤过半,韦皋擒论莽热献至长安。在贞元十年到元和三年的一段时间,南诏与唐朝合力与吐蕃作战,取得空前战绩,南诏与唐军曽追击吐蕃军队至大渡河以北。在滇西北一带,吐蕃则“盛屯昆明、神川、纳川自守”。这一时期,南诏与唐朝的交往十分密切,每年遣使入唐贡方物,“天子礼之。”[35]
|
|
|
上一篇:分裂割据时期的文学
|
下一篇: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5)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