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内蒙古民族风情

内蒙古宗教节庆
  发表日期:2021年9月26日  共浏览21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中元节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很有意义,也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2)蒙古族牧民的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3) 内蒙古:少数民族璀璨多姿
  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和活动的中心地域,民族团结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治区境内共有49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又相对聚居的民族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朝鲜、鄂温克、鄂伦春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在内蒙古,蒙古族这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给人太多的遐想,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骑马驰骋于千里草原,仍是外面的朋友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裔们生活方式的固执的想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在,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在内蒙古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的确,就在二三十年前,塞北草原上的众多蒙古族牧民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在蓝天白云下放牧,在用木棍毡布搭成的蒙古包里居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蒙古族牧民逐渐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实现了定居轮牧,砖瓦房代替了蒙古包,开始了发展集约化草原畜牧业的新生活。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如今骏马已淡出了他们的生活,摩托、汽车成为蒙古族牧民的新坐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蒙古族的风俗依然特色鲜明。节日里,蒙古人会身着艳丽的蒙古袍;来了客人,总是放歌敬酒,热情豪爽的民族性格令人难忘。蒙古族善于歌舞,其长调最为迷人。每年夏秋举行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
   说起生活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呼伦贝尔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三少民族”不得不提。这3个自治民族都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时代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他们走上了富裕之路、获得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族,世世代代在深山密林中繁衍生息,从事单一的狩猎生产。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后,鄂伦春人告别了游猎生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1996年,鄂伦春族自愿实行禁猎,彻底告别了传统的狩猎业,完成了生产方式又一次飞跃。目前,大多数鄂伦春族猎民已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多种技能,具备了独立耕作的能力。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中,达斡尔人较早结束游牧猎生活开始农业生产。如今农业是2万多达斡尔人的主要生产方式。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温克族中的雅库特部落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我国唯一放养野生驯鹿的少数民族。今天,饲养驯鹿使越来多的鄂温克人走上了小康生活。
(4) 古代蒙古人的白节
白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
   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
   ……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5) 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 1162—1227),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蒙古族首颌,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他领导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进步作用。一九三九年,国民党政府强行将成吉思汗灵柩由内蒙古移到甘肃榆中县兴隆山,一九四九年又移到青海涅中县塔儿寺。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蒙古族人民的要求,于一九五四年将成吉思汗灵枢由塔儿寺迎回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并由国家拨款,在伊金霍洛旗胡痕鄂色山顶上兴建新的陵园。一九五六年竣工的新陵园,殿宇宏伟,金碧辉煌,人们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每当纪念日,牧民们象过春节一样兴高采烈,身穿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陵园,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文艺、体育等团体也要到这里来为牧民们表演精彩节目。
(6) 阿尔山•内蒙古圣水节
  内蒙古阿尔山圣水节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阿尔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区级节庆日。其主要目的是以节庆活动为契机,推动阿尔山旅游市场的全面振兴,大力宣传神泉圣水,进一步提高温泉、矿泉知名度的同时,以健康、安全、生态为导向,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出特色餐饮及旅游纪念品,充实民俗风情,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招商引资,加强与主要客源市场旅行社的合作。
  主要活动内容如下:
  1、西藏高僧诵经、祭敖包、温泉,举行灌顶大会
  2、海神集团剪彩仪式及系列温泉洗浴项目推介
  3、温泉洗浴
  4、旅游纪念品展销会
  5、民俗晚会(邀请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玛希参加)
  6、赴国家森林公园,参观熔岩台地、喷气锥、龟背岩、熔岩冢、熔岩丘,游览驼峰岭天池(高位火山口湖、玛珥湖),游览鹿鸣湖、地池
  7、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洽谈会签约仪式, 旅游新线路推介及与各大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
  8、观赏口岸风光、哈拉哈河漂流、垂钓、骑马、摔跤
  9、购物、自由活动 
(7)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洒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红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成“ā弊中屯及福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 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 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 、颈骨、灌肠、胸脯 、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
  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  
譬如其中的一篇说:“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还有的祭辞说:“祈求火神恩赐: 孝顺的儿子、 贤惠的媳妇、 温顺的姑娘、 善良的女婿……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8) 内蒙古的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 鄂伦春族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岁时节日,一般要进行四至五日。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祭祀之后,按辈份次序入座就餐。人们相互拜年。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
(10) 鄂伦春人的节庆
  鄂伦春人的节庆不多,主要有每年举行的氏族集会、萨满每年春天的祭神仪和春节等。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过去春节非常热闹。节前要备好丰富的食品,每人都要制作新的皮衣,愉快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夕之夜,要把“仙仁柱”外的篝火和“仙仁柱”内的火塘燃烧得旺旺的。要给诸神烧香。午夜要敬火神,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最后全家人集中在“仙仁柱”中给老人磕头。儿子先向母亲敬酒两杯,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给老人磕头。老人接过酒后,用手指蘸点酒,向空中弹一弹,以示敬神,然后对儿孙们说,你们要好好过日子,多打野兽,使家庭幸福。给父亲敬酒时,父亲也同样说些吉利话。 
  给老人磕头后,开始在“仙仁柱”前进行娱乐活动。有的自家单独活动,有的几家合起来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也进行捉迷藏游戏。若岳父家在同一“乌力楞”,要去给岳父家拜年。他们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一夜不睡,一年都会精神饱满;这一夜吃饱,一年都会丰衣足食。  
  初一、初二在“乌力楞”中互相拜年,初三到其他“乌力楞”给亲戚拜年。  
  鄂伦春人的春节,从初一到初五最热闹。在这几天,音乐、舞蹈、摔跤、射箭和赛马等各项活动紧密结合,交错进行。仪式性舞蹈“依和那仁”舞,男女在一起参加,是歌舞相结合的一种形式,通宵达旦的进行。摔跤、射箭和赛马主要是男子参加的竞技活动,是体力和技巧相结合的项目。人们在一年单调的劳动之后,使身体得到很好的调节。在节日里,亲友交往频繁,是互相传播文化、交流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极好机会。对青年来说,也是择偶的良机,通过歌舞活动,沟通感情,为和谐美满的婚姻创造了条件。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那种篝火晚会式的活动已不多见,摔跤、射箭、赛马活动也逐渐减少。致于供奉神偶神像、上供磕拜的活动也消销声匿迹了。代之而来的是,在定居点的会议室或礼堂召开文艺晚会,既演出传统节目,也演唱些流行歌曲,有的还跳交谊舞。近年来,除夕之夜都是收看中央台或地方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唯一保留的传统活动是从初一到初五互相之间的拜年,给长辈拜年,有的还是要磕头。
(11) 热闹非凡的灯游会
  游会又名“九曲灯会”,俗称“转灯灯”,灯游会多在元宵节举办。举办灯游会的方法是:选择约6O平方丈大的平坦广场,栽置360根高约1.5米的木杆。木杆纵横有序,形成九个方形灯阵,曰“九曲黄河阵”。每根本杆顶上安一盏彩灯。灯阵中央栽一根10多米高的木杆,顶端置一盏最大最高的明灯,曰“老杆儿”。灯阵设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大门,九个灯阵的出口处各留一个小门。
   游“九曲黄河阵”者从入口进入,沿着布满疑点的弯弯曲曲路线走下去,可游遍整个灯游会场。旧时传说:人们游至“老杆儿”时,如拥抱“老灯杆,可消灾免祸,增福添寿,吉祥如意。
   游者如果不知“九曲黄河阵”中的奥妙,转来复去,象陷入迷魂阵一般不得出动,故驱使人们好奇而入,迷阵陷身,观者大笑,趣味横生。
(12)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时间:7月15日-8月30日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在历时15天的旅游节期间,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包头市等地同时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大漠文化艺术节、民族美食周、草原风情游、度假休闲游等活动。内容丰富,特色各异,高潮迭起,全方位的体现了内蒙古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多姿多彩的旅游产

Google
 
上一篇:马头琴的故事
下一篇:内蒙古历史文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9]
 · 北京大观园 [3640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59.3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