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中华佛缘 >>佛教经典

佛教修行中宗派的区分和法门的区分
  发表日期:2021年7月27日  共浏览573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中国释教有八大宗派:

中国释教有八宗:

露台宗

露台宗,中国释教宗派。因开创人智顗常住浙江露台山而得名。其教义首要根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主旨,《大智度论》作攻略,《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露台三大部,是该宗的底子典籍。

此宗的首要思维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释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调集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开展而成一家之言,其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崇奉,对隋唐今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今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构成"教在露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区域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

三论宗,中国释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亮经》等,也都有较具体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底子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於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

法相宗,中国释教宗派。因剖析全部事物(法)的相对实在(相)和绝对实在(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於开创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首要奉古印度大乘梵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重经论》、《别离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首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

律宗,中国释教宗派。因著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践开创人为唐代道宣。因根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化教为释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制教为释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性空教摄全部小乘,相空教摄全部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化名宗、圆教宗三宗。实法宗即立全部诸法唯有化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圆教宗即立全部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律宗的教理分红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体现或规则,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首要学说是戒体论。

净土宗

净土宗,中国释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鼻祖慧远曾在庐山树立莲社发起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践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奉献拥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首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首要主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该宗由於修行办法简洁,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今后广泛盛行。宋明今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露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遍及於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向流传至今。

禅宗

禅宗,中国释教宗派。建议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办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开创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发起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首要根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慧能闻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构成禅宗的主流,其间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构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高眼三宗;世称"五家"。其间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禅宗五派的思维,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办法有所差异,以致构成不同宗风。

禅宗在中国释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维上也有著重要的影响。

华严宗

华严宗,中国释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底子典籍,故名。又因实践开创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维为主旨,又称法界宗。

首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世界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含义。

密宗

密宗,中国释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知地(成果),故名。

该宗以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含义);" 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含义)。建议色心不贰,金胎为一。两者赅世界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杂乱,一切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则,需经阿闍梨(导师)秘密教授。



许多人讲净土法门,在讲法进程傍边说这个法门不好,那个法门不好,剩余的便是我学习的法门是好的。咱们有这种聊天的体会,你要讲一个好人他怎样好的时分,你说:那个人坏,那个人比你坏多了,你是好人,是这样。这是言语表达方式的极端性。


当表达一个法门好的时分,咱们常常没有才能,或者忘记了,应该去表达这个法门应有的特性。比方:般若空性的殊胜、佛陀智慧的殊胜。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差异于基督教,差异于其他的哲学,差异于其他的宗教而有的独特性,而是般若的空性,是由于能照见五蕴皆空,它的特性能够使得咱们于生死无碍。这里讲般若,它便是讲其特性之殊胜。



那许多人讲净土法门怎样好,他是说:禅宗怎样样不好。也有人在讲禅宗的时分,他说:净土怎样不好——那是老太婆念的!你能跟老太婆一样?不可能,你文化人,文化人就应该修禅宗……这就导致一个割裂,净土跟禅不能交融。


实践上这个问题是出现在基层释教傍边,咱们对释教没有自己的辨识度,没有自己的选择的才能,而在比较傍边找到一种相对的好。真正的好是由于其自身的美,由内而外的美,而相对的好,是相关于他人体现出来的。而相关于他人,便是你要把他人比下去,这是价值观,崇奉、崇奉树立的土壤发生了问题。


也便是说,许多人在听法进程傍边,他听的是别离法,不是听的是殊胜法。马铃薯为什么好吃?马铃薯好吃并不是由于红薯不好吃,而是马铃薯实实在是甘旨。这是你发自内心的喜爱它,并不是你跟别的的东西比较而来,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咱们在学法进程傍边,什么时分能从别离法过渡到殊胜法,你对释教的了解就大踏步上了一个台阶。



由于别离法是你是从一种价值观差傍边比较得来。什么叫廉价?你看到贵的东西,买了比它贱价的东西回来,对吧?什么是贵?你看到廉价的东西买了高价地回来。这就导致了但凡树立在别离价值观上的人,他的人格是不独立的。


一个人费了很多心思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到路上今后才发现真正自己是个屌丝。为什么?几乎一切的车都比面包车好。他不知道是他的价值观发生了问题,他不是跟自己的曩昔比,而是跟他人比。


跟他人比,你跟王健林比,王健林说:要求不要高,目标先赚一个亿。他几百亿的身价,赚个一个亿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价值观从比较傍边得来的人,人格都不独立。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傍边,咱们看上去有人格,但为什么对他人依赖性这么强,很介意对他人的点评?由于咱们心中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的点评。这说起来真是很可悲,一个有崇奉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点评都要从他人那里来,这是很可悲的。



佛者,觉也。什么是觉,什么是醒悟?醒悟便是自己能够点评自己,不需要他人点评自己,我知道这个自己做对了。释迦牟尼佛说:所作已办,所作已作,该醒悟的现已醒悟了,该做的现已做了,没什么能够值得挽留,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是要这样的。咱们现在是从别离傍边得来的,没有像佛陀一样从殊胜傍边得来,有这种自觉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讲的是什么呢?释教的争辩,它不只是中国释教有,它实践上由来已久。最早的争辩是由于其时佛陀在的时分,想要了解佛陀说的法终究说的是什么意思,咱们去能够找佛陀来评理,问佛陀你终究是怎样说的?但佛陀一旦不在了、涅槃了今后,佛陀所说的那些法,终究应该如何去抉择?实在是不好弄。


比方:在印度释教史上就有这样一件工作,这个工作导致了释教很大的割裂。



便是咱们和尚曾经天天去乞食,现在社会开展。有些人说:师父,你不要天天来要饭了,我明日不在家,我给你点钱,你买着吃也行。


这和尚想:我要买着吃,我一下子买2顿、3顿放在家里,我第二天、第三天能够不乞食,我不就能天天打坐,不用去乞食跑那么远的路,到你们家去要个饭,你人还不在,我空跑一趟。有钱去买点吃的放那里,然后我就只管打坐就行。


你说哪个办法好?佛陀说:不捉持金银戒。佛说:不可,这工作不可。佛说的这个法是便利法,仍是终究法?就要评论了。


如果是终究法,只有不捉持金银,才能了生死,这是终究法。那就不能改,改了你就玩完了,你修行不可,戒律好像救生圈,你的救生圈就破了,你去不了解脱。



别的一种争辩说:这个佛陀必定说的是便利法,他说的是,只需咱们不贪心,拿钱仍是能够的,不相信你供养我试试看!所以这两群人导致了释教关于传统的不捉持金银戒的纷争。


一位泰国的和尚到咱们南山讲寺来,他就不碰钱的。但他不碰钱也有办法,他随身背着个袋子,你有钱就放我袋子里,我不拿钱。这跟拿钱也没什么差异。有一些人保持古老传统,还有一群人说:咱们其实是能够用钱的,我拿了钱,我能够买东西回来放在这里吃,我还能够把钱捐给更赤贫的人。


所以释教发生了两大割裂,这样的割裂导致了两类人群一向不断割裂。还有一个最大的割裂,便是释教终究应该保守,坚持传统,仍是应该大踏步往前走,走到人群傍边去弘法利生?这便是《法华经》评论的内容。


Google
 
上一篇:佛教的般若论和其重要的意义
下一篇:佛教修行之人的方法和出家的区别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1]
 · 北京大观园 [3624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16.01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