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北地区 >>承德市 >>承德民俗

渐去渐远的年画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6日  共浏览586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承德政府网 


    本网讯  (闫玉芙 仇承轩 盖磊)“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元日》,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民众欢欣迎新年的图画,其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春联和年画。可是,时光走到今天,春联家家仍在贴,年画却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曾经,年画也是我们这辈人寄托希望、展示理想的载体。小时候,每近年根儿,大人们还在扫尘蒸煮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小孩子们就主动承担起挑选年画的“重任”,东家跑,西家串,进屋就满墙地找,看别人家都贴了什么样的年画,回去后就“张三家鲤鱼跃龙门,李四家五谷丰登迎新春”地向家长汇报,然后,再从家长那领了“任务”——去新华书店买年画。那时的新华书店是惟一一家可以经营印刷品的地方,每年的年画都让那里的职工比别人多付出了很多劳动,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新华书店屋顶上一排排悬挂着的、标着号记的年画,和那人挤人,人挨人排队买年画的情景。后来,可以自主经营了,一过腊月初八,随着年画的摊点在街头出现,“年味”也随之而来,满街满墙花花绿绿吉祥如意的年画,把人们带入一个理想的世界,多彩的民俗艺术给人们带来了万象更新的欢乐情绪。

    古代的人们年画贴在墙上不揭下,一直到第二年贴上新年画,以示除旧迎新,那时的我们和古人似乎还存有相通之处,年画也要一直贴到第二年的新春才用新的年画把它们换下来。民间还有“不贴年画过不了年”的说法。

  其实,我国的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年画在历史上有过很多谓称,如“纸画”、“花纸”、“卫抹子”、“年方”等,唐代已见木板雕刻的作品,到了宋代,年画已基本成熟,并定为手工雕版、套色水印、辅以手绘的制作工艺技术,现在河南开封年画中的“大吉(鸡)”门画,便源于1500年前的南朝风俗。

    元明之后,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三大年画产地。清末“秦西石印”技术传入中国,特别是后来胶印年画的迅速崛起,使我国年画达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局面。中国年画看起来比较夸张,色彩鲜明,线条明快,色调反差很大。它的内容是现实的,但又是超越现实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从早期的自然崇拜逐渐发展为以表现驱邪纳祥、欢乐喜庆、传说故事、节日风俗。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新一代人淡漠了传统文化,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中国固有的年节缺少热情和最起码的认识,再加上许多现代生活因素的影响:手机拜年,网络过年等新兴的过年方式正逐渐兴起,使得春节的“年味”已逐渐淡化。过去过年穿新衣、书贴春联、张贴年画、除夕守岁、祭拜祖宗、走亲访友等传统过年习俗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在遵循?就连那些过去属于享受过程的乐趣如今也所剩无几。置办年货,现已被浓缩到超市几个小时的集中采购;除尘打扫,现在已被花钱雇个钟点工代劳了;就连年夜饭的忙碌,也变成了到饭店酒楼去订餐了。难怪有人说:现在年都没了,还要画做什么?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除夕这一天每个人都渴望和家人同桌品尝丰盛的年夜饭,在一起祈福来年的美满吉祥……所以,我们可以说,春节是联结、维系和增进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故乡情的契机与方式,我们的祖辈、父辈就是这样让这种情感一年接一年,一代接一代地传承和增进的,我们又怎能把这种千百年凝聚起来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一笔勾销了呢?

    的确,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工作压力大了,人们顾及亲情、友情的时间少了,无数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淡化遗忘了,更多的人愿意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而忘了用心去关注我们传统的年节、去品味它的精髓、去领悟它的美好了。

    但是,民俗文化在国内备受冷落的同时却在国外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从东方美学史和世界美术史看,是日本人最早将中国的木版年画传递到欧洲去的,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欧洲当代的艺术家们面对着中国的年画说,苦苦追求的美学思想竟然同中国最高的美学思想完全相同。可见,世界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美的画面,胜过人的口头语言,所以说,越是地方性的,越有特色性的,越是世界性的。

    因此,在我们冷落了窗花、剪纸、年画等与年节相配的应用性的装饰物的时候,“年味”也就随之消失了;同样,元宵节没有了猜灯谜活动那就不像元宵节了;端午节没有了赛龙舟还能叫端午节吗?

    渐去渐远的年画,让我们丢失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本身,同时还有无形的精神记忆。现在,亚洲国家越来越热的文化申遗还不该给我们敲响警钟吗?是现代生活不再需要年节艺术,还是这些传统的年节艺术需要吐故纳新?与其让外国人在中国制造“年节文化”,不如加大力度培养我们自己的“年节文化”。

    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让它渐去渐远……?

Google
 
上一篇:昔日承德街上的杂耍
下一篇:普宁寺大雄宝殿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1.40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