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北地区 >>承德市 >>承德民俗

昔日承德街上的杂耍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6日  共浏览665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尹忠

   早年,承德街上每逢农历的十二月到翌年的三月间,徜徉在大街小巷上,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民间艺人表演木偶戏(也叫扁担戏)、拉洋片、耍毛猴、变魔术(也叫变戏法)、练武功、卖唱等等,区区一个小舞台,竟能招引许多男女老少忙着前来围观,而且还真是非常好看,笑得前仰后合的,特别是使一些少年儿童们总是不愿意离开,把家长、亲友给的压岁钱都花在拉洋片和耍木偶戏的摊子上。

  这些杂耍活动,它反映当地的市民文化,也反映着许多丰富多彩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这些已经是历史悠久的老节目,是受到老百姓喜欢的。不然在当今老年朋友人群里,一提起老承德街上的“杂耍”,就会说起一套又套的故事。

          木偶戏

  由于这种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以流传范围极广,只是其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叫“傀儡戏”,或俗称“耍苟利子”又称“咕丢丢”,有人说这些是满族语言的说法。我国南方各省称之为“单人班”。因为表演艺人表演时要藏在布帷之中,故四川省称之为“被单戏”;又因为用扁担挑着道具并支撑临时搭起用布围起的小戏台,这样在咱们河北省以及关外承德一带多叫它“扁担戏”。

  经据查阅史料记载,这种杂耍起于汉朝,在北魏、晋、北齐的年代更为盛行。北齐的颜之推《颜氏家训·卡证》已有“傀儡子”一词。《旧唐书·音乐老二》,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窟垒子,亦云魁垒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

  这种“杂耍”在河北省的东南部地区最为盛行。像吴桥一带,距北京仅二百多公里。早在明、清朝时期便有许多耍扁担戏的艺人趁农间时间就涌入京城走街串巷表演。如《北京风俗杂咏》辑录有《都门杂咏》中有“昆调秦腔换羽商、百钱随意坐伶场、闲来也趁街头鼓、冷眼看他傀儡忙”的诗句,也足以说明傀儡戏已在北京的兴旺景象,真是不亚于昆曲与秦腔表演。

  承德因为靠近京城、早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就传入了,也很盛行,也受到老百姓欢迎。来承德的艺人多是京东、京南(即现在京郊和天津外郊和唐山一带的人)。

  扁担戏的舞台小巧玲珑,用木板制作,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好似一座小小的宫殿;那些木偶人物,也是用木制的头部、脸部,根据戏情需要,加上不同的色布做的精美色彩的服饰,有官、有兵、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古装的,也有时装的,每个人物高度不足一尺五寸,在两支胳膊上都系有支棍,便于由耍木偶的艺人来支配舞动。对有些需用抬腿、显示腿上功夫的,就在下肢也给加上支棍。艺人藏在蓝色的布帷之中表演。靠这一个艺人,用手、口、脚并用,以娴熟的技巧,一面用脚踏着木架的压板,连动起敲打着锣、鼓,而用双手操纵着木偶上、下场,即表演木偶人儿,嘴里要唱着唱调,一个人就唱一台戏。

  记得早年经常表演的戏目有许多。如《孙悟空大闹天空》、《猪八戒背媳妇》》、《林冲夜奔》、《武松打虎》、《薛平贵别窑》、《武大郎和潘金莲》等等许多喜闻乐见的戏目。演艺人靠舞台的披红戴绿的木偶,边舞动,边唱看唱腔,有的还加上有些趣味的表演,所以,总吸引着围观的观众前来翘首企足的观看。表演完一场,艺人从布帷子出来,绕到前台收费,对围观的观众谁给了钱,这艺人很有礼貌地向观众连声道谢。嘴里高喊着:“谢谢父老乡亲捧场,谢谢大家,我在这里也给大家拜年啦,祝您今年发福生财。”围观一场木偶戏,闹得家里老少都很高兴,也给过新的一年增加了许多情趣。

          拉洋片

  拉洋片,早年把不同于年画的一种印刷比较新颖的景观和人物的大画加上装潢,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箱,木箱上放有四到六个小镜孔,通过放大镜,把放置后的边的大图画,更加扩大显得更为好看些,这样一张一张地换着看,人们把这种“杂耍”叫“拉洋片”。表演艺人多是唐山一带的人,操着地方口音,唱得很有味道。这个镜箱内装有大画片10——14幅,唱一段换一幅,根据内容编排唱曲。特别是那奇特的是打击乐器,把锣、鼓和小钹放在一个木架里,用手一拉绳子,就可敲打击,锣、鼓、钹在一起敲打的器乐声,听起来很新奇,看着也很好玩。早年,所见大图片的内容,多是反映古老北京的城门、风景区、主要街巷;也有上海的海港和高大的楼区,又有早年京剧名角如梅兰芳、荀慧生、程彦秋、言菊朋、马连良演京戏的场面。如《霸王别姬》、《四进士》、《四郎探母》、《凤还巢》等等。艺人是一个人操作,边拉片,边演唱。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引起他能坐下来通过镜头,望着后边图片看上一场。所以特意在镜箱的上边又设上个架子也放几张大画片,艺人不时加以解说,引诱着围观的人们好坐下来,通过镜箱的镜孔看起“评片”,好能多挣些钱。这样总招引来许多幼童和老年人,满有兴趣来捧场,收费到不算多。拉洋片的艺人除了在平时走街串巷卖艺,特别是每逢元宵节就要早早地赶来。街里和街外,每年都有几次大庙会活动,他们都要去赶庙会,那时的生意就相当红火,一下挣了不少钱,才回家乡。

  看这些“杂耍”多是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我在想当今新社会,处于经济繁荣富裕的年代,如果是把这些旧杂耍,改出些新内容,也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有关部门有意识去发掘组织加上再创造,它一定会体现平民文化的魅力。如果在我们承德街头再现,会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会使我们承德的街头巷尾上更活跃,更热闹一些,也算又展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种种被老百姓欢迎的民间文娱活动的味道。同时,这样给国内外来承德旅游、休假的,也可增加旅游承德可欣赏的景观。
承德晚报

Google
 
上一篇:老承德街的中秋节
下一篇:渐去渐远的年画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12.10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