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口舌生疮或溃烂,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口腔常见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甚至溃疡久不愈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古代文献中,又称口疮为口破、口疳(多指小儿疳疾)、口疡,发生在舌的称舌疡。相当于西医学的口腔溃疡。治以滋阴清热为原则。
口疮的发生,多与心、脾的病变有关。疮疡皆属于火,但有实火与虚火的区别,如因烟酒不节;或多食并饮厚味,留滞生热;或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火;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多属实火。身体阴虚,热病伤阴;或睡眠不足、长期疲劳而致者,则多属虚火。脏腑实火或虚火循经络上熏于口舌,则发为口疮。
实火口疮。一般病程较短,疮口溃烂,灼热疼痛,妨碍饮食;疮面呈黄色或黄红色,周围发红;伴见口臭、口红、口渴,思饮凉水,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脉象滑数。治宜清热泻火,常用导赤散加黄连或泻黄散加减。热盛而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凉膈散加减,以清热通腑。外用药可用成药冰硼散、珠黄散或人工牛黄粉,在清洁口腔后涂擦患处,一日3~5次。
虚火口疮。以阴虚火炎最为常见,病程较长,口疮反复发作,溃疡周围淡红,疼痛一般较轻;伴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用甘露饮为主方。外用药可用柿霜、儿茶等合研末涂擦;野菁薇根或茵陈蒿汤合漱,也有较好效果。反复不愈者,可用溃疡促愈丸(生地、花粉、黄芪、黄参、桔梗、蒲公英、玉竹、高参、黄精、山药、知母、黄柏)。患者平时除应注意口腔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精神愉快外,保持大便通畅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