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传变过程中正邪交争的最后阶段,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临床特点。此外,厥阴病尚有单纯的热证和寒证。
寒热错杂证
证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等寒热证交错在一起。治宜寒温并施、安蛔止利,方用乌梅丸。若伤寒寒利而误用吐下,以致食入即吐,为下寒上热、寒热相格,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热胜复证
病入厥阴,正邪交争,阴阳消长,可出现厥热胜复。“厥”指手足厥冷,“热”指发热。厥为阴胜,热为阳复。若阴邪胜于阳气,则厥冷、下利等症必更严重而病进;如果阳气恢复,阴邪消退,则厥回发热,泄利止而病退。由于正邪之争互有胜负,常表现为厥热交替出现,故称厥热胜复。倘或厥阴虚寒证阳气恢复太过,也可转生热证,在上则为咽痛喉痹,在下可便脓血,宜分别参用甘草汤、桔梗汤及白头翁汤治疗。厥阴病还可见到呕而发热之证,这是因为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互为表里,厥阴之邪自里出表,转属少阳,宜用小柴胡汤和解其邪。
厥阴寒证
主要有肝寒犯胃和血虚寒凝等证。若患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厥阴肝经受寒,寒邪夹浊阴之气横逆犯胃,并随经上逆巅顶所致。宜用吴茱萸汤温肝降逆。如患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为厥阴血脉虚衰,外为寒凝,血行不畅,宜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若患者素有内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阴热证
多见热利下重、便脓血、口渴、脉数,为厥阴湿热郁蒸、迫于肠胃、邪侵血分所致,宜用白头翁汤清热止痢。
治疗法则
凡热者宜清,寒者宜温,寒热错杂者治宜寒温并用。如治疗得当,正气胜邪,其病渐愈;若正不胜邪,则出现危候。
厥阴病的预后,关键在于正邪进退的程度。一般阳气胜过阴邪,热多厥少,其病退;阴邪胜于阳气,厥多于热,则为病进。若出现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的重症,汤药之力独难挽回,可结合灸法急救。
厥阴病有多种险候,如下利厥逆并见发热、躁不得卧者,下利严重、发热、厥不止者,下利厥逆、脉绝不还者,下利颇剧而脉象反实者,脉微厥逆、烦躁、经救治而厥不还者。此外,若厥阴寒证误用寒凉药,以致胃气竭绝,患者反而暴食,称除中证,也是危重证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