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以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叶,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三经,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的功效。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等成分。艾叶制成艾绒,则易燃而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且便于取用,价格低廉。艾绒的制作,于每年3~5月间收采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质,即成淡黄色洁净细柔的艾绒。艾绒以陈久者为佳(见艾灸)。除艾叶外还有灯芯草、硫磺、黄蜡、桑枝、桃枝等易燃药物和材料。在艾绒中也可掺入芳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丁香、木香、乳香等。
灸法分类
根据治疗需要,在临床上依照施灸材料、施灸方法和温度高低的不同,可分为:①根据施灸材料不同,有艾灸法、药艾灸法、药锭灸法、电热灸法和其他材料的灸法。②根据施灸方法不同,有艾炷灸法、艾条灸法、温灸法和温针灸法。③根据施灸温度,有烧灼灸法和温热灸法。烧灼灸法是施灸温度较高的灸法,如用艾炷直接置放于皮肤,使其烧灼,引起水泡和组织损伤(灸疮)的化脓灸法。药锭灸和实按灸即直接烧灼穴位皮肤,温度较高,也属烧灼灸法。温热灸法则是施灸温度较低,热力温和,不损伤皮肤组织的灸法,包括上述的艾条灸法中的悬起灸、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电热灸、温灸、温针灸等法。
操作规程
根据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而又能舒适持久。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迸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宜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或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
灸感和补泻
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痛。但如集中在一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地施灸,就会出现温热感循经脉走向传导,称为灸感或灸法得气。感传络线的宽窄与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感传所到处可有微汗、肌肉震颤及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灸法在临床上也分补法或泻法:①在艾炷灸时,让其缓慢燃烧至皮肤的为补法,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至皮肤的为泻法。②烧灼灸法(如化脓灸)为补法,以扶正为主;温热灸法(如悬起灸)为泻法,以祛邪为主。
作用和适应证
灸法的作用有: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治寒邪所致疾患。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禁忌和注意事项
①阴虚阳亢和实热证,不宜用烧灼灸法。②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所在部位不宜用直接灸法。③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和衣服。④施灸过程中如发生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现象,称为晕灸,可按晕针处理(见针刺意外)。⑤灸后皮肤发生小泡,须注意不要挤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刺破,引出液体,并涂龙胆紫,用纱布包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