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惊风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489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以频繁的四肢抽搐、眼球上翻、斜视、牙关紧闭、痰壅气促,伴有暂时意识不清为临床特征的儿科急证。多由高热或惊吓所引起。又称急惊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惊厥。可见于任何季节,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常有阳性家族史。另有一种慢惊风,见于吐泻或大病、久病之后,多为禀赋不足、体质孱弱的小儿。以精神萎靡、睡中露睛以及手足搐搦、震颤、缓慢无力为特征,与急惊风相比,有虚实寒热的不同,需注意鉴别。

病因病机

小儿为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风寒、风热诸邪,热变最速,化火生风,炼液成痰,闭塞清窍而神昏抽搐之证遂作。亦有因积滞在里,生热生痰,复感外邪而致病者。因暴受惊恐而抽搐者,多不发热,唯惊惕不安,肢端发凉,睡中惊啼而已。慢惊风则多由脾胃虚寒,或津血亏损,筋脉失养而致。

辨治

急惊风古有“热、痰、风、惊”四证及“反、引、窜、视、搦、搐、掣、颤”八候之说。实则发病的关键在热,热退则痰定、风熄、惊止,八候则指惊风的不同症状表现。总之,表闭宜祛邪开闭,里热当清热泻火,而化痰、熄风、止痉治法随证而施。

慢惊风的治疗以扶正为主。常见以下证型:①吐泻亡阳。大吐大泻之后,或苦寒攻下过剂而致脾阳衰败、土虚木贼,证见手足掣颤,昏睡露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口鼻气冷,痰声漉漉,出冷汗,大便排出清冷稀水,舌质淡,指纹色淡,亟宜冲开寒痰,破阴返阳,常先用逐寒荡惊汤,继进理中地黄汤。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脾俞等穴位。②气阴两虚。大病久病之后,气阴亏虚,气失温煦,筋脉失养,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兼见神情呆钝,疲困嗜睡,面色不华,身热消瘦,大便干结,舌干红无苔,指纹淡红,脉细数,治宜育阴熄风,用大定风珠加减。

惊风来热突然,病情急重,但如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见效亦快,预后一般良好。慢惊风与儿童的禀赋与体质有关,长期高热或大吐大下后,精气虚损,脾阳衰败,若非坚持较长时间的调补,则预后欠佳。此外,具有流行性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表现为眼目上窜,角弓反张,手足抽掣,不可误诊为急惊风。


Google
 
上一篇:经穴
下一篇:疠气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34.766毫秒 中华旅游网